武科大师生团队破解输氢管道“氢脆”难题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6-30 19:34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6-30 19:3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从武汉科技大学获悉,该校材料学部师生团队研发“夹杂物功能化设计与精准构筑关键技术”,成功攻克输氢管道因“氢脆”引发裂纹的难题,研发的高强抗氢脆管线钢助力国家“西氢东送”等重大工程。

在“双碳”战略驱动下,我国西部年产千万吨绿氢需东输,却面临输氢管道“氢脆”的世界性难题:氢原子渗入钢材后,被内部大尺寸氧化物、硫化物等夹杂物吸引聚集,引发裂纹甚至爆炸。这些夹杂物实为“氢脆”的罪魁祸首。

现有管道主要依赖合金钢或超纯净钢,但二者成本高昂,后者更是工艺复杂、难以兼顾抗高压与抗氢脆性能。技术瓶颈直接导致我国输氢基建严重滞后:纯氢管道仅约400公里,远低于美国(2700公里)和欧洲(1770公里),大规模“西氢东送”亟需低成本、高性能的管道技术突破。

2022年,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23级硕士生答国宇开展企业调研时关注到“氢脆”难题。面对夹杂物对“氢脆”影响机制不明、现有技术局限等困境,团队自主创新低成本快速原位氢表征技术,发现部分夹杂物存在有利氢陷阱,更容易把氢捕获住。“钢中夹杂物常被视为‘肿瘤’,以往都是剔除为主。”答国宇介绍,“基于新发现的理论,我们另辟蹊径,为其‘做手术’实现变害为利。”

团队自主研发“夹杂物功能化设计与精准构筑关键技术”,通过三大突破显著提升输氢管线钢安全性与经济性:首次提出“核-壳”构型复合夹杂物结构-功能一体化思路,用硬质氧化物内核“包覆”氢原子,软质硫化物外壳缓解压力,使材料抗裂能力提升十倍;自主研发低成本氢观测装置替代百万进口设备;冶金新工艺使炼钢成本降低30%。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联盟高度评价道:“该技术国际领先,研发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技术的难点便是如何在炼钢过程中对夹杂物进行精准调控。团队经过百余次中试实践试验,找到最佳脱氧剂配比,通过在钢水中精准控制各种元素比例和环境条件,使微观粒子形成“硬核包软壳”结构,成功将钢中有害夹杂物转变为多功能抗氢脆基元。

目前,武钢已应用该技术并通过了国家输氢管道重点示范工程项目认证。团队已获4项发明专利、发表SCI/EI论文10篇,正与中石化、三一重工等十余家企业推进产业化应用。项目团队指导老师、该校材料学部黄峰教授表示,该技术为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安全经济的氢气长距离输送提供了“中国方案”。此外,还能应用于高压储氢罐、高强汽车板等钢生产,实现对钢材的定制化生产,以满足不同环境下的需求,已产出系列产品服务“中俄东线”“西气东输”等国家战略工程,有力提升中国钢铁工业的国际影响力。(图片由武汉科技大学材料学部邹逸凡 余蔓菲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