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野:三万亩鲜食玉米抢“鲜”上市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6-30 19:13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6-30 19:1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时下,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三万余亩鲜食玉米迎来成熟收获季,当地农户正抢抓有利时机采收玉米,让鲜食玉米抢“鲜”上市,田间地头一派忙碌景象。

6月22日清晨5时许,在新野县袁庄村的玉米田里,一株株个大饱满的甜糯玉米长势喜人,露珠仍尚未从饱满的苞叶上滑落,农户周学民和他的家人就已在此忙碌多时了。今年他家种了4亩多甜玉米,目前正处于采摘旺季。随着“咔嚓”的清脆声响,一穗穗裹着翠绿外衣的甜糯玉米被迅速摘下,整齐码进箩筐。

采摘装车之余,周学民介绍:“这甜玉米口感好,市场上很受欢迎,一亩地能有个3000穗左右。刨去成本,每亩净收入在2000元左右,比种普通玉米收益要高,而且客商会直接到村里收购,不用担心销路。”说罢,周学民便驾驶三轮车满载着晨露浸润的“翡翠棒棒”,驶向不远处的蔬菜交易市场。

鲜食玉米的价值,在“鲜”字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周学民有着切身体会:“采摘时特意保留一小段根茎,如同为玉米安装了天然保鲜器,有效延长了3到5天的黄金货架期。”为锁住这份转瞬即逝的“鲜甜”,周学民迫不及待地传授着他的采摘窍门。

在当地的蔬菜交易市场,一大早农户们就在忙着分拣、装车。新野种植的甜糯玉米从五月中旬开始上市,一直能持续至六月中旬,销售价格一般在八毛到一块二之间,亩效益比普通玉米要高五百到一千元左右,主要销往湖北武汉、老河口等周边城市。

每天凌晨,来自湖北的收购商何辅敏的货车便会准时出现在袁庄村的蔬菜交易市场。何辅敏介绍:“我们是从湖北襄阳那边过来的,每天大概三点半左右来,拉这一车估计有两千多个,今年估计来拉有一个多月了。”如今,新野鲜食玉米已形成稳固流向,以武汉、老河口等周边城市为核心,辐射更广阔的区域市场。

据了解,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对于粗粮的需求越来越高,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当地依托“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提供优质种苗、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采用工厂化育苗、人工移栽等方式,借助水肥一体化技术,大力推广鲜食玉米特色种植,确保玉米甜糯可口,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致富。

要赢得市场先机,仅靠采摘技巧远远不够。今年年初移栽时节,新野县农业部门农技专家的身影便频繁出现在各个种植基地,指导农户采用横拉膜地膜栽培技术,使玉米种植效益得到了显著提升。

“与传统的纵向覆膜方式不同,我们在育苗移栽期指导农户铺设高强度塑料膜,采用与垄沟方向垂直横向拉膜技术将田垄完全包裹,形成密闭保温层,优化了膜下微环境,促使地温更早回升,玉米苗期生长显著加速。”新野县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农技推广研究员王付勇表示。在技术赋能之下,新野鲜食玉米能提早上市五到十天,产量可以增加30%左右,牢牢抓住了初夏市场的空窗期与价格高地。

作为豫西南重要蔬菜产区,近年来新野县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高效农业,瞄准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打造新野“鲜食玉米”品牌,让“小玉米”成为群众增收的“金棒子”,为乡村经济发展增添活力。目前,新野县全县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在三万五千亩左右,总产值约6千万元。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