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与国际合作的优势产业,在稳增长、促就业、保民生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与出口国,纺织业不仅是重要的实体经济和民生产业,更是山东省五大万亿级产业之一。当前,纺织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升级迫切需要大批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高校作为人才供给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但目前传统教学体系与快速发展的产业需求之间仍存在脱节现象,纺织人才培养亟待通过改革创新实现突破。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区域纺织教育与科研的重要基地,拥有山东省唯一的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其中纺织工程、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为山东省重点强化建设学科。纺织工程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与国家特色专业,始终紧扣纺织行业及山东区域发展需求,致力于打造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平台。
创新模式引领:构建“一核、两翼、三融合”育人体系
学院秉承“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理念,从2017年起探索卓越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经过四年理论构建与实践检验,成功打造了基于地方特色的“一核、两翼、三融合”的纺织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核”:以培养纺织卓越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
“两翼”:依托“跨学科科研平台”与“校企共同体平台”两大支撑。
“三融合”:以“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为驱动力,全面提升人才质量。
显著成果:卓越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样板
该模式实施以来,成效斐然:
学生能力跃升:学生科研兴趣与基础科研能力显著增强,在各类竞赛中斩获省部级以上奖项488项(其中国家级177项),深造率提升20%。
教学成果丰硕: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获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4项;承担省级教改项目37项;建设国家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在线课程10门;12部教材入选纺织服装类“十四五”部委级规划教材;发表教研论文37篇。
模式广泛认可:“一核、两翼、三融合”模式已成为可示范、可推广的卓越创新人才培养典范。
破局之道:三大融合举措破解人才培养难题
1. “纺织+”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
重构课程体系:突破传统学科界限,融合纺织工程、轻化工程、材料、信息技术、化学化工等知识,构建“纺织+”特色课程体系(如纺织+医学、纺织+新材料、纺织+智能制造、纺织+化工)。
创新教学模式:开设卓越创新班,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采用项目式、案例式、翻转课堂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激发兴趣,培养复合型人才。
解决痛点:有效提升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降低学科融合难度。
2. “科研-教学-育人”融合,反哺教学创新
平台支撑:依托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生态纺织)、山东省现代纺织产业学院、山东省特型非织造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高层次平台。
成果转化:教师将科研项目及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更新内容与方法,提升教学时效性与针对性。
师生共进:加强跨学科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提升师资水平;实施科研导师制,吸纳学生进入团队参与项目,培养科研探索与创新实践能力。
解决痛点:弥补学生科研探索与创新思维不足,实现科研反哺教学闭环。
3. “产业-教学-育人”融合,无缝对接需求
深度校企合作:与鲁泰集团、魏桥集团、愉悦家纺等龙头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编写企业视角教材。
创新实践平台:合办“德润青禾”创新班,引入企业导师;以企业需求驱动毕业设计、课题与创新创业项目选题;企业专家参与教学与实习指导。
产学研协同:推进青年博士进企业挂职;牵头组建山东省现代纺织产业学院、现代轻工纺织产教融合共同体;加入黄河流域科教创新联盟,汇聚区域资源。
实践体系强化:构建层次化、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提供真实生产环境与实习机会,贯穿培养全过程。
解决痛点:根治教学与产业需求脱节问题,显著增强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成效卓著:影响力持续扩大
相关教学成果已在青岛大学纺织工程、轻化工程、非织造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等专业深入实施,并推广至山东理工大学、德州学院、南山学院等兄弟院校纺织类专业。同时,在青岛大学其它工程类专业中推广应用,并通过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平台向全国纺织高校辐射。
1. 人才培养质量跨越式提升:
毕业生深造(东华大学、江南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与就业(鲁泰、魏桥、愉悦家纺等名企)比例提升20%,培养质量广受认可。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涌现山东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2人、省部级人才20余人、青年创新团队5个。
2. 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成就斐然:
纺织工程(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先后通过工程认证(2018年、2022年),2023年新增非织造工程与材料专业。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山东省“高峰学科”(2020年)。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进入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B+行列(2021年)。2023及2024年连续两年位列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纺织科学与工程)全球第四。
3. 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多元拓展:
牵头或共建多个高水平平台:泰山纺织服装产业技术研究院(2019.与岱银、康平纳)、青岛智慧纺织产业园(2019.与天一集团)、青岛大学青岛时尚学院(2019.联合市南区政府、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等)、山东省现代纺织产业学院(2022.联合鲁泰、魏桥、愉悦)、山东省现代轻工纺织产教融合共同体(2023.联合鲁泰、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成为黄河流域科教创新联盟理事单位(2023),与如意集团、孚日家纺等知名企业建立20个联合研究平台,深化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
展望未来:持续深化创新,服务国家战略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将继续以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为引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持续提升本科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与社会影响力,为纺织服装行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文/许长海、李明华、刘云、刘玉强)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