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李白笔下的“蜀道之难”道尽巴山蜀水阻隔之痛;千年后,西渝高铁建设捷报书写秦巴山间“通途传奇”。西渝高铁作为纵贯西部、沟通成渝和关中两大城市群的快速大通道,镌刻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建设的立体画卷。
在“地质博物馆”里书写中国方案。西渝高铁是第一条穿越大巴山腹地的铁路,铁路线穿越“七山八水”,工程区域不良地质众多,秦巴山脉褶皱里,藏着世界级的工程挑战。铁峰山隧道穿越7条断层带,岩爆风险高;任河峡谷两岸峭壁如削,220米高墩的垂直度误差必须控制在2毫米以内。面对“在豆腐里打洞”“在云端架桥”的难题,建设者交出了突破性答卷:全球首创的“TBM智能感知系统”,让盾构机如同长了“眼睛”,实时规避岩层风险;全封闭液压爬模技术的应用,让工期缩短近一年;“生态镶嵌”工艺,打破了“基建必伤环境”的桎梏,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可持续样本。这些创新孕育出15项发明专利、7项行业工法,推动中国高铁建设从“适应地质”走向“定义标准”。
在“地理死角”深处见证中国温度。中国高铁建设,从来不止于缩短物理距离,更在于激活发展势能。西渝高铁贯通后,重庆至西安时空距离将从5小时压缩至2小时,形成覆盖1.5亿人口的“西部超级经济圈”。高铁建设“毛细血管效应”赋能县域经济,直接创造数万个就业岗位,带动钢材、水泥等上下游产业产值近千亿元,一条铁路线,编织起沿线人民的就业梦、求学梦、致富梦。城口县这个被群山环抱的“国家级贫困县”,通过高铁线路接入全国网络,15万群众出行半径从“县域”拓展至“都市圈”,让他们从“旁观者”变为“受益者”,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温度。
在“天堑通途”背后看见中国力量。站在大巴山巅俯瞰,蜿蜒的高铁线路如同一道银色纽带,将秦巴大地的褶皱轻轻熨平。西渝高铁川渝段的过半征程,既是对高铁建设的“期中考试”,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的生动展现。它告诉我们,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是简单的“补短板”,而是通过重大工程牵引,实现技术突破、经济转型与制度创新的系统升级;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某个领域的单兵突进,而是技术、经济、社会的协同进化。在西渝高铁建设征程中,建设者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攻坚克难、无畏艰险,彰显了让天堑变通途的中国力量。
当高铁列车穿山越岭,笛声响彻巴山蜀水的深山峡谷,钢铁动脉的每一米延伸,都在丈量着区域协同发展、乡村振兴、人民幸福的前进脚步,都在努力实现让每个角落都沐浴现代化阳光。这,或许就是西渝高铁最动人的时代注脚。(周涛、闫耀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