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光能在家门口吃上热乎饭,代表们还定期来问俺们意见,连俺爱喝的红薯粥都加进菜单了。”5月20日,在台前县打渔陈镇殷庙村老年助餐点,65岁的王秀兰端着热腾腾的饭菜,笑得合不拢嘴。这份暖胃又暖心的幸福背后,是台前县人大常委会以“小切口”做实监督“大文章”,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提质增效的生动实践。
变“群众呼声”为“监督清单”
当前,台前县60岁以上老人有6.03万人,老龄化率达到16%,独居、空巢老人“做饭难、吃饭愁” 问题日益凸显。老年助餐服务既是解决老人“吃饭难”问题的有效手段,还是丈量一座城市民生温度的“标尺”。
今年,台前县人大在做好去年养老服务三级联动后续监督的基础上,聚焦老年人就餐实际困难,紧盯老年助餐选址是否科学、资金保障是否到位、运营体系是否长效、食品安全把控是否到位等问题,创新构建“1+7+N”监督体系,成立由主任领衔的工作专班,将全县划分为11个监督网格,7名人大县级领导带队,通过“四不两直”监督法,直插基层,问需求、问困难,听建议、讲政策,看价格公示、看就餐记录、看补贴落实,共排查梳理问题清单4类12项,精准破译老人用餐需求密码,推动政府把“关键小事”办成“民生大事”。
从“等建议”到“找问题”
今年以来,县人大常委会横向探索建立“五维协同”监督机制,即“人大+县委县政府督查服务中心+民政+市场监管+消防安全”五路并进、同频共振,督促政府打造幸福餐、安全餐、舒心餐。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行“一周一调度、一月一总结”,推动老年助餐服务工作由“单兵作战”向“系统集成”转变。纵向深化乡镇(街道)人大联动机制,针对农村助餐基础薄弱问题,运用专题调研、跟踪问效等方式,督促开展更贴民意的助餐服务。
“要想把助餐服务真正办到群众的心坎上,必须摸清全县老年助餐服务如何更加贴近群众需求……”5月9日,台前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县委召开的老年助餐专题研究部署会上表示。
把好事儿“办到群众心坎上”,他们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针对黄河滩区迁建小区无助餐点的问题,积极引入第三方参与,利用闲置商业门面房,无偿提供场地或适当减免租金等政策,推动黄河家园长者食堂启动建设。
侯庙镇老人向开展万人问卷调查的代表反映,希望可以在助餐点吃到手擀面这些家常菜,如今各助餐点的菜单上都推出了“家乡味道”的特色餐。
打渔陈镇代表联络站通过“餐桌上听民声”活动,收集到老人反映“糖尿病人在助餐点就餐难”问题,推动助餐点增设控糖专用餐……
以“监督护航”促“惠民实招”
“扫一扫,饭菜问题全知晓!”在台前县各助餐点,醒目的人大代表监督二维码,成了老人反映诉求的“直通车”。
台前县以覆盖全县的人大代表联络站(点)为平台,以“五步工作法”为抓手,组织省、市、县、乡四级人大代表担任助餐服务监督员,主动深入老年食堂、助餐点开展调研,紧盯助餐点建设运营管理、食品安全、创新助餐模式等关键环节,每周体验一次用餐、每月参加一次帮厨、每季组织一次餐桌议事会,听取群众心声,梳理问题清单,推动老年助餐服务形成“一乡一品”。
在人大联动监督工作的助推下,该县已建成的60个老年助餐点服务模式越来越出新出彩——
打渔陈镇创新“时间银行”激励低龄老人参与助餐志愿服务活动,让“老有所为”赋能“老有所养”;城关镇组建由机关党员、干部职工组成的春晖志愿服务队,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搀扶、引导就座、介绍菜品等贴心服务;马楼镇探索“流动助餐”新路径,设立覆盖全镇45个行政村的流动助餐点,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送餐”服务;吴坝镇构建 “1个中心食堂+ 7个助餐点+37支志愿队”三级网络服务体系,推进老年助餐服务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后方镇盘活王楼村小吃街闲置公房,打造“助餐+志愿”融合服务中心,打通老年助餐服务“最后一公里”。
如今,走进台前县各老年助餐点,干净整洁的用餐环境、营养均衡的“长者套餐”、贴心周到的志愿服务,让老人们感受到“舌尖上的幸福”。更令人欣喜的是,人大代表持续跟进服务质量,通过设立“助餐服务意见箱”、群众“码上说”助餐代表“马上办”等方式,确保助餐服务始终“暖胃更暖心”。
“群众关切在哪里,人大的监督触角就延伸到哪里。”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杨艳虹表示:“我们将继续发挥人大职能作用,让老年助餐服务成为温暖民心的‘幸福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