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聚力打造制造力新优势的过程中,不同的基层一线员工,在生产舞台上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浦仕旭,云南中烟红塔集团大理卷烟厂复烤车间的电气修理工,是智能化生产复烤线上的一名“电气尖兵”。
监测生产线运行情况
凌晨1点的“回车键”
2024年11月12日凌晨1点,大理卷烟厂复烤车间机房的KVM监视器突然亮起——KVM监视器上ESXi系统管理IP终于浮现,这是系列启动的标志。
浦仕旭,这位43岁的电气修理工刚刚完成了一场“数字救援”。在服务器集群故障导致虚拟化平台内包括WinCC服务器、WCS物流控制系统、数据库系统等50多台虚拟机瘫痪的时刻,他凭借IT技能与谨慎,避免了整个生产系统“崩溃”。
“每一秒都像在拆炸弹,关系到50台虚拟机的安危,稍有不慎,将导致平台内vSAN分布式存储数据损坏,各生产系统将无法恢复,那个回车键我碰了3次才敢确认。”浦仕旭回忆道。经过紧张地抢修,随着设备启动预警铃声的响起,生产系统终于恢复正常,而此时窗外的夜空中,星光依旧闪烁。
检查设备电机
党员突击队的"三万步"
在复烤车间就地技改设备拆除阶段,他创新采用“色标管理法”,给每根电缆贴上醒目的标签,使错综复杂的线路拆除实现“零差错”。当新中控系统安装时,这位“老电气”又化身“新学徒”,跟着厂家工程师记录下每个PLC程序块的逻辑关系,整理成详实的第一手维修经验材料。
作为复烤技改党员突击队的一员,浦仕旭始终冲在最前线。为确保设备拆除过程的安全,浦仕旭在负责的区域内来回巡查,一天下来走了3万多步。之后,浦仕旭又被安排参与到复烤中控技改项目的建设中,面对先进技术,他边干边学,虚心请教老师傅、技术员、工艺员,刻苦钻研新设备的构造及原理,最终全面掌握了相关设备、工艺的操作方法及电气维修技能。同时他还结合生产设备存在的问题进行技术攻关,完成多个科技项目及创新创效项目。随着复烤车间技术、设备持续升级,浦仕旭实现了技术与思想的双重成长。
检查生产设备参数
技改攻坚中的“多面手”
在复烤车间技改启动前,浦仕旭埋首3个月参与电气技术标准制定。他的工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行业规范,甚至标注了打叶复烤设备的各类技术参数,为后期设备调试、维修奠定了基础。
“此次车间技改我们责任重大,技术标准的拟定马虎不得。”电气修理作业长浦仕旭说。技术改造过程中,浦仕旭便开始了所参与项目电气技术标准的拟定。工作之余,浦仕旭下功夫去浏览、了解行业内相关的实践案例、法规和项目材料。最终,在浦仕旭与其他技术人员“白+黑”地攻坚奋斗下,项目技术标准成功通过审批。
检修电控柜线路
科技创新赋能发展的步伐不止。
浦仕旭带领团队针对“症结”,集思广益,以开展课题攻关,以技术创新等途径解决了长期困扰车间一些顽疾:预处理工序6台翻箱喂料机定位故障、润叶机DP网络故障、风阀角执行器故障、打叶机堵料检测优化等;为满足工艺要求,对车间电气设备进行自主更新换代,完成多处阀门定位器、温度压力变送器、水汽流量计的选型及采购申报、更换安装、程序组态、仪表调校、数据标定等工作。
在车间倡导“操作+修理”模式下,浦仕旭协同设备操作工和机械维修人员,解决技改后设备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积极思考如何发挥新设备潜力。同时,他作为一名技术骨干,一名兼职“操作工”,熟知从现场到机房、从底层到系统的全流程电气设备情况,遇到疑难问题时能给出最佳解决方案,现如今,车间电气设备处于低故障运行状态,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设备检查中
扳手与键盘的“双武器”成为浦仕旭修理工作中的一个特色。在修理室里,常能见到浦仕旭忙碌的身影,他不是在电脑上“摆弄”电气图,就是在修理台上“折腾”零配件。
在修理室工具墙上,浦仕旭的万用表旁挂着U盘启动盘,电路图下方压着VMware操作指南,他总结的“望闻问切”
维修法,大大提高了电气维修的效率和质量。
“人生总得干点有意义的事。”这句朴实的话语,既是浦仕旭的人生信条,也是他坚守岗位、追求卓越的真实写照。
(图片由云南中烟红塔集团大理卷烟厂苏雪梅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