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智库论坛第十四届会议在昆明顺利召开 ——聚焦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与中国式现代化

5月20日,中非智库论坛第十四届会议在云南昆明顺利举行。

中非智库论坛第十四届会议在昆明顺利召开 ——聚焦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与中国式现代化

来源:中国日报 2025-05-20 20:1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昆明5月20日电(记者李映青 宋平)5月20日,中非智库论坛第十四届会议在云南昆明顺利举行。本次会议以“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由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秘书处主办,中国非洲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秘书处承办,云南财经大学协办。来自50多个非洲国家和驻华使团的60余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重点关注中国阶段性发展制度的设计与特征总结,展现了非洲国家对中国式现代化成就的高度关注与认可。

2025年5月20日,中非智库论坛第十四届会议在云南昆明顺利举行。

外交部非洲司公使赵勇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双方自始至终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和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中国有着“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与中国梦,非洲也有着“2063愿景”与非洲梦。中国始终和非洲兄弟坚定站在一起,帮助非洲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支持非洲加快现代化进程。他指出今年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5周年,25年来,中非合作论坛引领中非友好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把中非双方的长远愿景与美好梦想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中非合作不断提质升级,成为国际对非合作的一面旗帜。

与会学者在中非智库论坛第十四届会议期间深入交流,分享发展理念与合作经验。

中国非洲研究院院长叶海林表示,当前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部分西方国家仍以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顽固对抗加强人类团结合作的世界呼声,挥舞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大棒,加剧全球和平、发展、安全与治理四大赤字。面对这一现实,全球南方应尽快打破西方现代化范式的束缚,勇担时代责任,凝聚进步力量,以高质量合作推动全球发展与人类进步。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不仅增强了非洲国家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的信心,也为非洲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中国智慧、经验与方案。中非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同向发力,必将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非洲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时代新图景画卷。

纳米比亚驻华大使凯亚莫在致辞中指出,现代化是一段复杂的历程,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背景决定了其独特路径。但各国共同追求人民福祉、消除贫困与建设有韧性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中国在过去40年中的巨大转型,为非洲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上,更体现在社会公平、制度改革与良政善治等方面。他强调,真正的现代化,应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人民的幸福感、尊严与参与感之上。中国的伟大成就,正是因为其始终将人民需求置于首位,数亿人因此摆脱贫困,教育普及与医疗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杨绍成指出,云南与非洲国家在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产业互补等方面合作空间广阔。自1983年起,云南开始承派中国政府向乌干达派遣的援非医疗队,累计救治当地患者超过10万人次。云南大学多年生稻团队也在乌干达等非洲国家开展大规模试种,助力非洲粮食安全。西南林业大学和马里教育机构共建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开设马里首个中文本科专业,深入开展文化交流。他表示,云南希望各国代表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拓展云南与非洲友好合作桥梁,持续扩大“非洲朋友圈”。

索马里驻华大使和丹作为一位早年留学中国、长期观察中国发展的外交官,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并不单是基础设施建设和GDP增长,更强调物质进步与文化自信、社会公平与环境责任的协同发展。她表示,中索两国的伙伴关系历史悠久,深深扎根于索马里人民心中。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始终有一个永恒的画面:中国工程师与工人,默默勤奋地建设道路、桥梁和医院,连接索马里南北的唯一一条高速公路正是中国援建的。迄今为止,已有超过80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在中国支持下落地生根。由袁隆平教授指导的杂交水稻项目,更是帮助了索马里实现了水稻自给,大大推动了粮食安全。

云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陈红表示,作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财经类高校,云南财经大学在中非合作中具有独特优势与责任。学校始终将服务国家战略与推动中非友好交流作为重要使命,着力打造面向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平台。未来,学校将持续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为非洲青年提供更多学习机会,进一步加强与非洲高校的合作交流。

在主旨发言环节,原非盟委员会主席办公室主任穆罕默德·勒巴特,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执行秘书长陈新,坦桑尼亚非洲国际政策中心主任奥马尔·姆坚加,中国非洲研究院《中国非洲学刊》副主编吴传华,南非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芬迪勒·姆夸纳兹,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全球南方研究中心非洲发展研究处副处长张友谊,加蓬奥马尔·邦戈大学副校长让-弗朗索瓦·奥瓦耶,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朱翠萍,非盟对话研究合作中心执行主任阿卜迪塔·贝耶内等嘉宾先后发表主旨演讲。主旨发言由中国非洲研究院副院长田丰主持。

本次论坛设置四个分论坛,与会者围绕“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互鉴,实现公正合理的现代化”、“中非共同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引领开放共赢的现代化”、“中非深化文明互鉴,倡导人民至上和多元包容的现代化”、“中非可持续发展经验交流,推动实现和平安全与生态友好的现代化”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与会中非嘉宾一致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及其理论路径为非洲国家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借鉴,也增强了非洲国家对实现共同现代化的信心。作为全球南方国家现代化探索的重要力量,中国与非洲在理念、政策与实践层面高度契合。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南方的发展诉求与现代化愿景,为非洲国家坚定探索自主发展路径注入了新动力。

正如与会代表所言:“以史为鉴才能知兴替。”中非共同的历史经历与发展目标决定了中非始终是命运共同体。中非各国自独立以来,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广泛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制度安排与发展路径,赢得了彼此的尊重与理解,构成全球南方共同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经验。在推进“六个现代化”合作的过程中,中非面临差异性与外部干扰的挑战,尤其需要加强经验互鉴、深化发展共识,加强开放式自主发展与合作。

本届会议还特别安排为期三天的云南实地调研,邀请非洲驻华使节及中外专家学者深入考察中国在乡村振兴、产业创新和基层治理等方面的现代化实践。

【责任编辑:韩丰】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