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迹象—2025青年艺术家海上邀请展在上海开幕

青春·迹象—2025青年艺术家海上邀请展在上海开幕

来源:鲁网 2025-05-20 16:3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一场以“中国漆艺术”为主题的艺术展览“青春·迹象—2025青年艺术家海上邀请展”在上海白舍艺术空间隆重开幕。

著名美术理论家、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助理肖连奇,原上海市美协漆画工作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尹呈忠,原上海市美协漆画艺委会主任、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授翁纪军,上海市闵行区生漆调制非遗传承人、上海国富漆厂总经理袁荣富,上海市美协漆画艺委会委员张斌,白舍艺术空间馆长马立华,艺术厦门市场总监邱萍,上海市美协漆画艺委会委员李洪忠、曾泽元、李昌八,策展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副主任马俊营等嘉宾共同出席了展览开幕式。开幕式由华东师大美院硕士研究生王笑妍主持。

漆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生活在上海这座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青年人是如何玩转大漆艺术的?

青年策展人马俊营介绍,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当代艺术的创新相融合是当代青年人理应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本次展览以大漆材料为媒介,既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从事漆艺术创作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同时也特邀了从事漆材料研究、漆艺术创作和教学的老艺术家,以期借助“以展促教”“以展促学”“校际交流”“代际传承”之路径达到“量子纠缠”效应为上海当代漆艺术注入青春之朝气,髹涂生命之烙印,镌刻青春之迹象。

参展艺术家顾熙芃表示,此次展览对他具有三重独特价值:一是代际对话的传承价值,通过与艺术前辈同台展出,既呈现师承脉络又展现青年创作者的当代思辨;二是跨校交流的碰撞价值,来自上海不同高校的青年创作者以各具特色的题材、媒介和表现形式,形成多元绽放的艺术生态;三是艺术与市场的联结价值,白舍艺术空间的平台为学术探索与市场认知搭建了双向通道。他相信通过这样的传承、碰撞与联结,当代漆艺将绽放更夺目的光彩。

著名美术理论家张晓凌认为,上海漆艺术在尹呈忠、翁纪军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带领下,已经形成了“很洋气”的面貌,与其他地方的漆艺拉开了距离,希望青年一代能够把漆艺术传承创新的接力棒接稳、接好。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一直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小而精的学科发展之路,我们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与当代文化趋势的判断着力打造了中国表现、实验水墨、当代漆艺术三个特色方向,近年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具有独特的优势,青年艺术家要在学习借鉴前辈艺术家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社会、感知时代、不断创新,以当代海派漆艺术的崭新面貌书写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15日。

尹呈忠 《上海》 92×61cm 2023

我认为漆媒材是打通传统与当代的最好途径,通过传统材料工艺的运用可以凸显本土文化艺术的精神与底色,而且,这一高度完善,同时又极具包容性可塑性的艺术媒材,理应胜任当代人文精神与艺术观念的表达,并与其他的艺术样式一道思考和解决中国艺术的当代课题,这是我对漆文化与漆材料的理解。

绘画的图式创造是不断演进的,它是带有地域文化与时代特征的视觉语言,也应该是具有个人特征与符号色彩的造型语言,图式的营构是我创作时着力较多的地方,中国漆艺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需要大家在这方面多努力。

张晓凌 《非相-2025》 80x60cm 2025

《非相2025》宇宙混沌,太古朦胧。唯有心灵之光方能生成万物之图像。因而,以心关照万物,触摸宇宙,乃为中国艺术创作之宇宙观。万物在互触互构中而构成诸相非相之世界,也成为艺术创作的终极来源。

翁纪军 《集聚系列之2024-7 》38x47cm 2024

近年来的作品更多的从大漆本体的物性探究为主,在《集聚》系列作品中,从传统大漆技艺中的“犀皮工艺”和“金虫工艺”中汲取灵感,形成自己的漆语表达。这种表达即不同于传统犀皮和金虫技法,也有别于布面或纸本的抽象表现方式,追求大漆色彩之间丰富的层次感,既有大漆反复髹涂的厚度,也有层层覆盖打磨所形成的相互穿透。此次参展作品集聚系列之2024-7 干漆 金箔 38x47cm  为该系列作品之一,运用传统大漆脱胎工艺塑造二维半形态,先在胎底上髹涂降沉绿背景后满贴金箔,可微现金箔后面的绿色,在此基础上点绘黑色漆小点,布满整个画面。旨在运用大漆这种媒材表达出与当下生存关联之状态。

袁荣富 《秋之韵》 122cmx122cm 2023

作品采用122cm*122cm的欧松板为基底,经生漆、麻布、瓦灰、透明大漆、矿物原料调色等多道工序打磨制作而成。

金晖 《考古·文献》 60x80cm 2022

该系列作品以“考古·文献”为主题,形式语言上对传统的漆艺作品进行了反思,突出造型、寓意深远,具有现代感和当代性。具有两重含义,其一是突出时代性,体现积极向上的主旋律,其二是要求作品在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突破。该系列作品充分体现了以上的两点主题。在形式上,以考古中的文献发掘为意向,在微小中塑造了宏大,同时,以中空的形式,表达了“破山”的寓意,结合主题形成了形式感的创新,采用了现代设计的造型语言,包括机械美学和高科技风格的元素,从而对传统工艺美术形成了启示,对漆艺对当代语言和工艺进行了思考。

李洪忠 《木兰辞》 120x80cm 2022

(作品介绍) 

陈东杰 《三隅堂 大璞器》 长52cmx宽

30cmX高37cm 2016

我之所以垂青纸胎漆器,是因为我发现它有很多优点。首先,纸胎漆器彰显了漆器“即轻且坚”的特征,我认为这一点即使漆器的显著特征又是漆器的物德所在。另一方面与经典脱胎夹纻工艺相比较,纸胎工艺又具备了“手段的直接性”的优点。经过了革新的纸胎工艺,区别于以往层层“裱糊”的制胎手段,将纸制成纸泥,使得片片纸张成为了一种的具有“泥性”材料,使我们可以更为直接的塑造,方便艺术家直抒胸臆,创作出个性化的作品。这一特性,赋予了漆器更多的艺术属性,我在制胎环节,胎体造型手段上的革新是有贡献的。

纸泥制器可以让我们制作出没有工业感的,个性化的,人性化的作品。秉承了漆器轻坚的特色,可以制作体量非常巨大的作品,并且可以承载漆器所有的表面髹饰工艺手段。所以我相信有一片属于纸胎漆器的新天地在等待我们的探索,且于同仁共勉。

杨华 《无题》 120x40cm 2022

作者借《无题》系列作品表达对创作的认识和思考,《无题》即拒绝命名和被标签,作者尝试在此系列作品中放松、放空,为自己和观者保留纯粹的体验空间,进行自由的对话。画面中人物作沉思状依靠在画布边框,笼罩身体的框架和脚下的纸飞机都暗示着作者的寄托和希望。画面主体是基于人体的柔和块面和空间构成的透视线条,构图上保留了大面积的空白,带来了分明的疏密对比。画面中借助传统大漆工艺的磨显、罩漆和堆灰等技法,突显了大漆语言的魅力。

马俊营 《心象2024-1》 80x60cm 2024

《心象2024-1》世界是真实的?世界是虚妄的?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是不同的。前者是经由各自的感知、经验与想象构建起来的一种虚象世界,生命的短暂性与认知的局限性,故而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总是不完整的。但不管如何,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宇宙世界,其丰富与广阔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知识与科学,而在于灵性的觉醒、内心的坚定、知性的敏锐,构建个体之心象似乎是人之为人的依仗。

李静宜 《啡》 120X90 cm  2023

咖啡在现今成了多数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咖啡店也越来越多,尝试了不同的咖啡后,发现它的品类也更丰富。 这幅作品就以特调咖啡作为创作灵感,画面划分成三个部分,其中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在画面呈现不同的效果和肌理。

汪宇涵 《蓝房子》60x80cm 2020

用大漆装置重构城市意象,以钴蓝为底的漆层经髹涂与逐层手工打磨,透出深海沉铁般的幽光。建筑棱角以堆叠漆灰塑形,风雨侵蚀的肌理随打磨渐次浮现:黑色大漆或泼墨晕染成窗,或锐利如像素裂痕;电线路网以漆粉冷烫技法嵌入渐变天幕,形成数字时代的金色裂隙。传统推光工艺赋予漆面温润包浆,与工业化几何线条碰撞出粗粚美感。每一道磨痕皆凝炼时间维度,叠压的漆层褪去繁饰,在拙朴质感中释放古技法对城市的另类咏叹。

张紫千 《凝》 70x70cm 2025

作品《凝》将麻布作为作品的基底,将大漆的工艺技法由外至内层层深入,在作品的中心位置呈现褶皱的形态以及大漆独特的质地。整体看来,作品有着慢慢向中间压缩的“凝结”之感,在触摸这件作品的过程中,从粗糙原始的材料带给皮肤的刺痛到细腻的经过精密工艺作用后的材料带来的温润的感觉,这两种触感都从根本上说明了每种材料都具备原生属性,也最能够体现出这种材料所具备的“物性”之美。

张辰 归一 60x60cm 2024

这幅漆画以独特的视觉效果展现艺术魅力。画面中心圆形区域似月球表面,斑驳的纹理通过漆的特殊工艺呈现,或凸起或凹陷,形成丰富的质感对比,仿佛诉说着岁月沧桑与宇宙奥秘。部分裂断处随着时间会慢慢掉落,呈现出“不完整”的形态,这恰恰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意味,展现出时光的痕迹。

王笑妍 《虚・境-3》 60x60cm 2025

通过漆灰堆出高低错落的背景,以蓝紫色调和柔和渐变的色彩来表现梦境的流动感,形成梦幻般的视觉效果。作画过程中以漆混合银粉,多次罩色打磨后呈现出模糊的边缘和柔焦般的画面效果,来模拟梦境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感。作者尝试捕捉流动不定的梦境中抽象的意象与情感,将它们转化为视觉上的抽象符号,构建出一个介于清醒和梦境间的模糊地带。

夏艺文 《渡》 90×50×15cm 2025

表现昆虫蜕变的过程。蜕变的自渡的过程是自我超越辩证的过程,生命在有限性中实现超越,而枷锁本身构成了自由的前提。唯有自渡方可新生。

顾熙芃 《触》 40×40cm×3  2025

顾熙芃的艺术实践始终聚焦于天然大漆与陶瓷两种东方传统材料的当代转译。在创作历程中,他以实验性姿态打破材料边界,通过物性的对撞与交融探寻传统媒介的当代表达路径。

这件作品上的每一片陶片经手指塑形,揭示了艺术创作中不可复制的肉身痕迹。在数字技术解构触觉体验的当下,《触》以原始的手工性重申艺术本质——那些被体温煨热的陶土与漆层,最终凝固为可视化的情感光谱。

陶洁 《蓝水飞琼》 140x40cm 2024

《蓝水飞琼》以大漆、麻布、瓦灰和银箔为材料,画面巧妙地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展现出一幅蓝水翻涌、飞琼万片的海天景象。

作品灵感源自明代张岱《夜航船·地理部·景致》中对关中八景之一“蓝水飞琼”的描绘,通过对海、水的深刻记忆,将古代文学中的景致转化为可见、可触的二维图像。

画面中,蓝色的漆面如同波光粼粼的海面,麻布与瓦灰的质感赋予了作品一种古朴而厚重的感觉,银箔的点缀如水面跳跃的浪花、又如翻飞的琼雪。这幅作品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再现,更是对古代文人墨客情感与哲思的现代诠释。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将观者带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让人在欣赏之余,不禁沉思于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李晓思 《夏日悲歌2、3》 40x40cm 2020

 

女性形象自东周时期以“他者”的身份构成了所想象中的空间,继而在《女史箴图》中以女性与男性空间并置的消失,开始出现了独立且具有私密性的女性空间,这也表明女性形象的阐述并非以孤立的形式出现,而是与外部环境、器物、花卉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系列的女性空间。画中所采用的女人、花草以及动物等元素构建了一种当下视野的女性空间,其物象以一种第三者的角度窥探事件的发生,色彩的丰满似乎总是将她们置于现实的场景之外,但物象的叙述并非是对现实的直接描述,而是对人物情绪变化,如低迷、愉悦、悲伤等情绪的表述,这种情绪的表达隐含了大量私密的话语,似乎更接近一种自言自语。其中女人所代表的是青春期的象征,这一时期是处于一种从“无我”寻找“自我”的成长过程,其心理情绪的多变恰好符合画面所追求的女性绚丽多彩的生命特征表现,亦是作为一种隐喻的方式去表达女性情感的私密性。花卉、动物是女人在青春期的陪伴之物,情感的倾听者,构成了画面空间的一部分。其三者的结合更像是女性在阶段性的情绪体验,并在体验和互动下生发的“自我”的迷惘和探索。

朱亮 《欲跃》 60×60cm 2024

创作这幅漆画时,我就想打破常规,用材质碰撞出新表达。画面左侧的黑色小方块,像城市夜空下的建筑轮廓,规整里藏着秩序,是对现实的抽象提炼;蓝色长条如同“精神湖泊”,透着冷静深邃;红色小方块则是内心迸发的激情,虽小却抢眼。右侧的粗糙肌理,还原着生活最本真的模样。我反复调试材质与漆的融合,就是希望大家能从色彩与材质的交织里,感受到我对生活的思考,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

郑庆涛 《界》 100x100cm 2025

作品以一个不规则形状作为主体元素,没有多余的装饰或细节干扰观者视线,体现极简主义追求纯粹的理念。不过分堆砌材料,而是通过材料本身的特性和简单组合来展现艺术效果。色彩运用方面,作品采用单一浅色调,没有强烈的色彩对比和丰富的色彩层次,营造出一种宁静、素雅的氛围,契合极简主义对质朴、纯粹色彩的偏好。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