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丹心润山乡——陕西镇安烟草抗旱移栽保苗侧记

赤子丹心润山乡——陕西镇安烟草抗旱移栽保苗侧记

来源:鲁网 2025-05-20 15:2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当前的秦岭南麓被持续高温炙烤得仿佛火盆,陕西商洛镇安县山地烟区的田土裂成蛛网,海拔800米以上的村落,蓄水池见底的滴答声敲碎了烟农们的移栽希望。

在紧要关头,陕西商洛市镇安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统筹整合“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技术攻坚队”三支精锐力量,奔赴一线,以实际行动为烟农送去“及时甘霖”,用赤子之心,滋润山乡田野。

(临时搭建的蓄水池)

山路弯弯送水忙:星夜兼程的青春身影

4月28日傍晚,刚在商洛烟草系统“礼赞百年征程 弘扬劳模精神”演讲台上分享完服务烟农故事的柯友文,手机突然震动,屏幕上跳出烟农发来的消息。

“小柯,我家地干得厉害呀!你什么时候方便?能来帮我协调送水,马上要移栽了,我心里着急。”

柯友文演讲时的正装还未来得及换下,便一头扎进夜色,驱车百公里赶回镇安。

夜晚10点,当同事们在抗旱物资储备库看到这个衬衫汗透的年轻人时,他正赤脚站在运水车上调试高压水泵,皮鞋不知何时磨穿了底。

(柯友文在夜间开送水车为烟农送水)

午夜的盘山公路像条黑色绸带,柯友文驾驶的10吨运水车在海拔1000米的羊肠小道上颠簸。车灯扫过崖壁时,他看见山顶的田块边晃动着两个身影——六十八岁的李大爷背着竹背篓,和孙子一起正沿着陡坡往下挪。

“注意安全,注意安全!”柯友文抹了把顺着下巴滴落的汗水,方向盘上的掌印被盐渍析出白痕。

当第一缕晨光染红山尖,王大姐从衣兜掏出用手帕裹着的煮鸡蛋,蛋壳还带着灶膛的余温:“昨夜听见狗叫,就知道你们要来,赶紧煮了几个,你们垫垫肚子。”

柯友文接过鸡蛋,发现大姐的指甲缝里嵌着泥土,那应该是挖水窖留下的痕迹。他这才注意到,自己的鞋被水带的渗水泡得变了形。

科技护苗润旱土:田间地头的“黄金搭档”

在月河镇罗家营村的烟田里,青年技术能手齐宝仝正半跪在土地上,用卷尺丈量烟苗移栽制窖深度。他那本随身携带磨得发毛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近期勘测的烟田土壤质地及墒情状况,两周时间,他几乎跑遍了全县的片区。

“赵站长,把滴灌带再往垄心挪两指,让水能直接渗到根系。”齐宝仝边说边上手示范,硬实干燥的土壤质地让皱了眉头。

“情况还是不容乐观,今年移栽的井窖制作一定要规范,剖面和深度一定要达到这样的标准,烟苗的根系才扎得住,才活得下来。”说话间,齐宝仝弯下腰量烟苗移栽后的大概位置。

(齐宝仝在查看烟叶移栽后成活情况)

(杨青玺在月河镇烟田指导抗旱移栽工作)

此时,相隔二十公里的青铜关镇丰收村烟田里,行业技术能手杨青玺正举着手机直播“抗旱移栽技术微课堂”,示范讲解“注水润穴+井窖制作+‘三带’规范移栽”相关技术。

镜头对准他手中的“打孔注水一体装置”:“请看,这个合金钻头能一次性完成8厘米深的注水孔,效率比人工提高三倍。” 杨青玺蹲下身示范,两指捏住烟苗根部:“带水、带肥、带药,每个环节都要精准,注水量每穴必须达到两公斤,这样才能满足后续制窖移栽墒情需要。”

屏幕那头,200余名烟农盯着手机,把他沾满泥土的双手视作最生动的教材。

两位技术能手,把实验室搬到了田埂上,滴灌带在垄间织成细密的水网,科技的种子在旱地抽芽,卷叶的烟苗渐渐挺直腰杆。

(黄国忠为烟农张先驰设计的水管铺设草稿图)

山巅之上筑水脉:48小时的引水奇迹

大坪镇全胜村的山顶,快70岁的张先驰蹲在龟裂的烟田旁叹气:“三块分散的田地像撒在山梁上的碎玉,最远的地块距公路足有2公里,陡峭的山路连摩托车都难通行,怎么办?”

大坪烟站站长黄国忠蹲在他身边,第五版“抗旱作战图”铺在岩石上,笔迹深深浅浅,旁边标注着:落差42米,需开挖120米管沟,途经3处陡崖……

“老张叔,您看这儿,松树洼有地下渗水,只要把管子引上来……”

老人浑浊的眼睛亮了亮,又暗下去:“管子?那么长的管子,咋运上山呢?”

“老张叔,咱就在这儿建拦水坝。” 黄国忠指着布满青苔的岩壁。

“可是山路太陡,管子咋运上来?” 张先驰眼中充满疑虑。

答案,在志愿者们的肩背上。

(为烟农张先驰协调的水管、水罐等物资)

黄国忠带着3名志愿者,用竹筐把600米长的水管分段扛上山,陡峭处还用绳子捆在上面,一寸寸往上拉拽。手掌磨出血泡,就用胶布缠紧了继续抬;肩膀磨破了皮,大家就把工作服垫在肩上接着扛。

48小时后,当第一股山泉水顺着新修的管道涌入蓄水池,张先驰颤抖着捧起清水。他突然发现,黄国忠的衬衫后背有结着盐霜的汗渍。

志愿者陈垚的手掌被竹篾划破,鲜血滴在管子上,他却笑着说:“就当给管子盖了个红印章,让它记得走过的路。”

“老黄啊,你们不是在铺管子,是在我们老百姓心里架桥呢。”

张先驰捧起清水洗脸。蓄水池里,蓝天白云倒映着红色的志愿服,像朵朵盛开在旱区的杜鹃花,热烈而坚韧。

据了解,截至目前,镇安烟草人已在旱区铺就500余公里输水管道,新建1600余座临时蓄水池,2.4万亩烟田喝上了“救命水”。

镇安县局(分公司)主要负责人杨越说:“所谓担当,就是把急难愁盼扛在肩头,把能抗旱、保丰收的技术送到地头,在旱魃肆虐的山梁上,为老乡们蹚出一条通向丰收的希望之路。”

当又一车水送往最偏远的村落,当五月的山风拂过烟田,新栽的烟苗舒展着嫩绿的叶片,叶尖的水珠折射着七彩光芒。如镇安烟草人最朴素的誓言:把根扎进土地,把情融进民心。在烟农需要的地方,要永远做那股永不干涸的清泉!

(王文玥 解梦凡)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