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宣恩:粮烟融合“金”满田 乡村振兴路更宽

湖北宣恩:粮烟融合“金”满田 乡村振兴路更宽

来源:鲁网 2025-05-20 13:4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湖北省五月的宣恩,群山叠翠,烟田如画。走进椒园镇锣圈岩村的千亩烟田,整齐的烟垄间,烟农们正弯腰插下一株株嫩绿的红薯苗,绘就出一幅“金叶伴绿苗”的生动农事图景。

“现在烟苗已经还活,也是套种红薯的最佳时节。”正在田间指导的宣恩县烟草专卖局技术员孙玉晓介绍,“烟株间距55厘米,正好可以在行间套种两行红薯,让土地利用率提高40%以上。”

创新模式: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舞”

“以前种烟就只种烟,现在一块地能收好几茬,收入翻着跟头往上涨。”锣圈岩村烟农杨宏付的感慨,道出了宣恩“粮烟融合”模式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近年来,宣恩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创新推出“烟+N”种植体系,通过科学规划作物生长周期,让烟田实现“四季无闲时”。

在锣圈岩村的示范田里,烟农覃章毅的40亩烟田里,烟叶与红薯和谐共生。“红薯的生长,可以降低烟叶垄体内的温度,减少了根茎部病害的发生,同时也抑制杂草生长。”老覃算着经济账,脸上笑开了花,“烟叶能卖18万,套种的粮食再挣个几万块,这收入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科技赋能:让土地“生金吐银”的奥秘

“粮烟融合不是简单混种,而是精准农业的科学实践。”宣恩县局(营销部)生产科技术员孙玉晓拿着土壤检测报告解释道。通过建立“烟-油菜”轮作体系,实现了植烟土壤用养结合,平衡了植烟土壤养分:烟叶采收后种植的油菜,其根系能活化土壤养分,而油菜秸秆还田后又为来年烟叶提供有机质,形成绿色循环。

科技的力量在锣圈岩村得到生动体现。这里的试验田数据显示,“烟薯套种”提高化肥利用率20%,病虫害发生率下降15%。2025年宣恩县种植烟叶面积4.46万亩,预计开展“烟+N”面积3万亩,预计可为烟农增收1700多万元。

振兴之路:从“田间地头”到“市场餐桌”

走在宣恩辖区,连片的烟田宛如绿色海洋,田间劳作的农民点缀其间。这幅生机盎然的五月农忙图,正是宣恩县探索“粮烟融合”发展新路径的生动写照。夕阳的余晖洒在烟田上,将嫩绿的烟苗和红薯苗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芒,仿佛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的到来。

“通过‘粮烟融合’模式,我们不仅守住了传统烟叶产业的优势,更开辟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途径。”王兴斌望着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说道,“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让更多农民享受到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红利,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锣圈岩村的千亩烟田。结束了一天劳作的烟农们,三三两两走在回家的田埂上,他们谈论着今年的种植计划,爽朗的笑声在田野间回荡。微风拂过,新栽的红薯苗轻轻摇曳,与挺拔的烟苗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丰收故事。

在这里,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农业创新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通过“粮烟融合”发展模式,不仅牢牢守住了群众的“粮袋子”,丰富了百姓的“菜篮子”,更稳固了烟农的“金叶子”。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宣恩县的广袤田野上徐徐展开,焕发出勃勃生机。

“现在种烟越来越有奔头了!”覃章毅望着自家烟田里长势喜人的作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全县烟农们的共同心声,也折射出宣恩县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宣恩县局:李双翔  孙玉晓)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