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伊滨区,田野间农机轰鸣,果园里硕果压枝,山岭上薯苗吐绿,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振兴图景在城乡融合的底色上渐次铺展。
近年来,洛阳市伊滨区立足发挥近郊优势、聚焦城乡融合,统筹农文旅融合、工农商融合,大力推进科技赋能、全链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着力打造城郊型乡村振兴新样板。
科技兴农:机器换人更高效
5月10日,在某公司装配车间内,20台装有仿脚踝关节履带的拱腰式农业机器人蓄势待发,即将奔赴试验田进行调改测试。
作为伊滨区重点培育的“智慧农业尖兵”,企业依托当地“保姆式服务”,专注研发数字导航与传感技术,这些“智慧铁牛”可在30度坡地自动完成高精度开沟作业,间距误差不超过2厘米,作业效率比人工提升5倍,每亩成本直降15元。“过去5天的活,用上机器人1天就能干完!”新农人张文波称赞道。该公司还将推出“共享农机”模式,让科技红利更加触手可及。
农旅融合:采摘经济活力足
立夏刚过,伊滨区寇店镇大谷关采摘园内黄澄澄的早杏压弯枝头。2020年,园主杨占立在家乡水泉社区承包了50亩土地,成立大谷关采摘园,按季轮流种植杏子、车厘子、桃子、西梅等果树发展采摘经济,实现“季季有鲜果”。自开园以来,为社区创收超5万元,提供20余个工作岗位,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成为当地乡村发展的新亮点。
位于孝文街道道湛社区的牡丹佰果园近期迎来樱桃最佳采摘期,园内15亩樱桃树涵盖澳红、桑缇娜、俄罗斯八号、布鲁克斯等多个优质品种,颗颗圆润饱满、鲜红透亮。五一假期,樱桃林变身亲子乐园,不少城市家庭在此体验农事采摘乐趣,持续释放采摘经济活力。
全链发展:特色农业产值高
5月,诸葛镇千亩油菜进入收割高峰期,轰隆作响的收割机穿梭其中,吞吐之间完成“金色蜕变”。入夏以来,各社区按照“适时采收、优品优价”的原则,全面启动机械化收割作业。收割后的菜籽经过清洗、焙炒、压榨、精炼等标准化流程,加工为高品质食用油品向市场发售。从春日赏花到菜籽榨油,这条“吃干榨净”的产业链让亩产值成功翻番。
在南宋社区,农户正在抢抓农时扦插红薯苗,为十月的丰收播下希望。作为社区的成熟产业,已形成红薯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模式。“根据以往的经验,今年平均亩产预估可达到7000斤左右,通过再加工可以为农户带来十分可观的利润。”社区书记说道。
从履坦科技机器人划出的精准线条,到万安山间此起彼伏的田野沃土,伊滨区正凭借独有的区位优势破解城乡融合的时代课题。未来,伊滨区将持续聚焦“科技兴农、智慧富民”,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书写乡村振兴“强美富”新篇章。(图/任费伊 杨芳芳 郭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