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伊滨:多元产业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5-16 10:58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5-16 10:5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初夏的伊滨区,田野间农机轰鸣,果园里硕果压枝,山岭上薯苗吐绿,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振兴图景在城乡融合的底色上渐次铺展。

近年来,洛阳市伊滨区立足发挥近郊优势、聚焦城乡融合,统筹农文旅融合、工农商融合,大力推进科技赋能、全链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着力打造城郊型乡村振兴新样板。

科技兴农:机器换人更高效

5月10日,在某公司装配车间内,20台装有仿脚踝关节履带的拱腰式农业机器人蓄势待发,即将奔赴试验田进行调改测试。

作为伊滨区重点培育的“智慧农业尖兵”,企业依托当地“保姆式服务”,专注研发数字导航与传感技术,这些“智慧铁牛”可在30度坡地自动完成高精度开沟作业,间距误差不超过2厘米,作业效率比人工提升5倍,每亩成本直降15元。“过去5天的活,用上机器人1天就能干完!”新农人张文波称赞道。该公司还将推出“共享农机”模式,让科技红利更加触手可及。

农旅融合:采摘经济活力足

立夏刚过,伊滨区寇店镇大谷关采摘园内黄澄澄的早杏压弯枝头。2020年,园主杨占立在家乡水泉社区承包了50亩土地,成立大谷关采摘园,按季轮流种植杏子、车厘子、桃子、西梅等果树发展采摘经济,实现“季季有鲜果”。自开园以来,为社区创收超5万元,提供20余个工作岗位,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成为当地乡村发展的新亮点。

位于孝文街道道湛社区的牡丹佰果园近期迎来樱桃最佳采摘期,园内15亩樱桃树涵盖澳红、桑缇娜、俄罗斯八号、布鲁克斯等多个优质品种,颗颗圆润饱满、鲜红透亮。五一假期,樱桃林变身亲子乐园,不少城市家庭在此体验农事采摘乐趣,持续释放采摘经济活力。

全链发展:特色农业产值高

5月,诸葛镇千亩油菜进入收割高峰期,轰隆作响的收割机穿梭其中,吞吐之间完成“金色蜕变”。入夏以来,各社区按照“适时采收、优品优价”的原则,全面启动机械化收割作业。收割后的菜籽经过清洗、焙炒、压榨、精炼等标准化流程,加工为高品质食用油品向市场发售。从春日赏花到菜籽榨油,这条“吃干榨净”的产业链让亩产值成功翻番。

在南宋社区,农户正在抢抓农时扦插红薯苗,为十月的丰收播下希望。作为社区的成熟产业,已形成红薯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模式。“根据以往的经验,今年平均亩产预估可达到7000斤左右,通过再加工可以为农户带来十分可观的利润。”社区书记说道。

从履坦科技机器人划出的精准线条,到万安山间此起彼伏的田野沃土,伊滨区正凭借独有的区位优势破解城乡融合的时代课题。未来,伊滨区将持续聚焦“科技兴农、智慧富民”,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书写乡村振兴“强美富”新篇章。(图/任费伊 杨芳芳 郭梦瑶)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