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洛阳市伊滨区各大夜市集群渐次点亮。在玉泉街夜市入口处,水磨头驿站正迎来客流高峰,这座由闲置公园建筑改造而成的“朝咖夜酒”复合空间,正以“日间咖啡馆+夜间酒吧”的独特经营模式焕发新生,日均客流量创新高。沿街深入,10余个彩色集装箱美食广场与120余个规范摊位构成夜市主体、有序排列,形成绵延数百米的消费长廊,使传统夜市焕发崭新活力。
这一新旧融合、生动有序的消费业态,正是伊滨区夜经济创新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区通过统一规划夜市摊位,将分散流动摊贩集中管理,既延续市井烟火气,又实现环境、食品安全“双提升”,多个高质量夜市集群脱颖而出,成为市民夜间休闲的热门打卡地。
在孝文街道诸葛里夜市,60余个餐饮摊位构成多元化美食矩阵。烤面筋、糊涂面、擀面皮、章鱼小丸子等各类小吃摊位次第排开,传统与新兴美食能够满足食客多样化需求。其中,一家“老字号擀面皮”十余年来始终坚持传统手工技艺,制作出来的面皮劲道弹牙,拥有众多“回头客”。带着孩子就餐的市民杨先生说:“这里的小吃大人孩子都爱吃,下了班经常带着孩子来逛一逛,一边玩一遍解决晚饭。”
向北十公里,寇店镇夜间经济呈现多样形态。在李家村商业街上,烧烤、小龙虾、炒鸡等特色美食香味四溢,吸引过往居民纷纷驻足,招揽三五好友共享炙烤美味。不远处的烟岭广场上,文艺演出与儿童游乐区的欢笑声此起彼伏,手工涂鸦、陶瓷娃娃等摊位成为孩子们的专属乐园。“以前晚上只能在家看电视,现在全家都能找到乐趣。”正带着孩子画陶瓷娃娃的张女士感慨道。
据伊滨区夜经济项目负责人介绍,区域正着力构建多元化夜经济版图,计划引入文创市集、非遗展演等新业态,在规范管理基础上打造更多“可逛、可玩、可回味”的夜间消费场景,为伊滨夜经济增添活力。(图/倪瑞 杨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