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最美铁路|坐着火车翻“云梯”尽赏川青好风光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5-15 14:54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5-15 14:5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5月13日至15日,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举办的“发现最美铁路・乘天堑云梯,走四色川青”主题活动正式启动。从成都平原拔地而起,川青铁路在横断山脉间蜿蜒攀升,凭借2900米的垂直高差,于天地间架起一座“天堑云梯”。作为北接青海、南连四川的钢铁纽带,它既是工程建设者挑战极限的“中国答卷”,又像一支神奇画笔,将川西高原的壮美风光、红色记忆与民族风情绘成一幅流动的立体画卷。

穿越“地质博物馆”,天堑变通途。作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补充,川青铁路的建设难度堪称“铁路建设教科书”。它11次穿越龙门山、鲜水河等活动断裂带,在涪江、岷江、嘉陵江三大水系间架起200余座桥梁,更在海拔3400米的高原冻土区铺设轨道。这样的地理跨度,相当于在“地球褶皱”上绣花。仅松潘至黄胜关段,就有70%的线路以桥梁和隧道形式延伸,全线桥梁隧道占比达85%,创下西南山区铁路建设新纪录。为保护九寨沟景区生态,线路特意绕行20公里,采用“以桥代路”避免破坏脆弱植被;面对高地应力导致的隧道岩爆风险,研发出智能监测系统实时预警;在海拔3000米以上区段,轨道采用特殊保温材料,确保冬季列车运行安全。这些“硬核”技术,让天堑变通途的梦想照进现实。

四色交织的流动风景,串起诗与远方。当列车驶过海拔2000米的茂县,羌族碉楼式的车站外墙在阳光下闪耀,“云朵羌乡”的文化符号随铁轨延伸;进入若尔盖草原,车窗掠过当年红军长征时的“日干乔大沼泽”,远处的松潘红军长征纪念馆仿佛在诉说历史的厚重。这正是川青铁路独特的“四色密码”。自然之色是最动人的底色。铁路串联起“童话世界”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东方瑞士”四姑娘山等10余个5A级景区,让过去依赖公路的“九曲十八弯”变成2小时直达的“景观直通车”。民族之色在站台上绽放。茂县站的羌族图腾浮雕、松潘站的藏式窗棂设计、若尔盖站的牦牛纹装饰,每座车站都是民族文化的微缩展厅。列车上的双语服务、特色餐饮,更让藏族的酥油茶、羌族的咂酒香飘满车厢,成为民族交往的“移动客厅”。

从“蜀道难”到“共富路”,铁轨上的发展新篇。在阿坝州,曾因交通闭塞而藏在深闺的松茸、花椒等特产,如今通过铁路冷链车48小时内直达北上广;青海的牛羊肉、四川的茶叶,借助“高铁+电商”模式形成双向流通。更重要的是,铁路缩短了心理距离——成都到九寨沟从8小时公路颠簸变为3小时高铁直达,西宁到成都实现“朝发夕至”,沿线13个民族聚居区的200余万群众,首次接入全国“8小时经济圈”。这条“云端铁路”,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轨”——若尔盖县依托铁路开通“草原旅游专列”,牧民人均年增收超8000元;茂县的羌绣产品通过高铁物流走向国际市场,非遗文化变成“真金白银”。

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到“天堑云梯通南北”,川青铁路不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是一条团结线、发展线。当车轮碾过历史的沟壑,留下的是“基建狂魔”的奋斗印记,是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更是中国铁路“贴地飞行”背后的民生温度。(胡琳骊、陈亚)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