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5月14日电(记者 程钰)“品牌价值提升的核心驱动力,究竟是质量科技,还是人文智慧?” 近日,在静谧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新校区内,一场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在上演,围绕这一叩击品牌发展灵魂的诘问,正方与反方的大学生辩手们展开了唇枪舌剑的较量,现场气氛紧张而热烈。
踏入教室,只见座无虚席,同学们眼神中满是期待与专注。在辩论赛开始前,一段开场视频《中国品牌 —— 有多难,就多敢》,将中国品牌从筚路蓝缕到破茧成蝶的奋斗历程,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徐徐展开,瞬间点燃了大家对中国品牌发展的热情,也拉开了中国质量万里行高校行 ·走进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智创质量,质创品牌”这场思想盛宴的序幕。
此次 “中国质量万里行高校行” 活动以丰富多元的形式与内涵,为社会组织质量事业与高校育人实践的交融发展搭建了有益平台。为高校将质量意识与诚信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实践路径,在青年群体中有效激发了对质量品牌的关注与思考。“中国质量万里行高校行”通过组织质量主题辩论赛、质造密码大挑战、开展校园质量宣传、开设质量公开课、搭建校企交流台等,帮助青年学子树立“质量即生命、诚信即尊严”的价值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与精益求精的工匠品格,为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储备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尝试 。
在辩论赛环节,来自质量管理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组成正反两队展开激烈争锋。他们神情自信从容,字字铿锵有力,句句切中要害,将课堂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与企业实践案例信手拈来,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功底。
正方紧扣 “质量科技赋能更关键” 这一观点,以华为在 5G 通信技术和智能制造领域的卓越成就为例,阐述质量科技如何通过提升生产效率、驱动产品创新,成为品牌价值提升的核心力量,逻辑严谨、论据充分。反方则围绕 “人文智慧更关键” 展开论述,凭借故宫文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巧妙融合、非遗工艺传承千年技艺的独特魅力,凸显人文智慧赋予品牌的差异化优势,有力回应了技术同质化的问题,新颖的角度让人眼前一亮。双方你来我往,妙语连珠,台下观众也沉浸其中,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辩论赛后,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副会长、秘书长赵陕雄对辩手们的表现进行了点评。他指出,科技创新是质量品牌的“硬骨骼”,人文智慧是质量品牌的“软灵魂”,二者相辅相成。正方和反方的精彩辩论,让大家深刻认识到,科技为质量提升奠定技术基础与效率保障,人文为品牌建设注入文化内核与情感价值,它们就像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协同共生才能推动品牌价值全面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副校长张健也指出“质量是品牌的生命线,品牌是质量的放大器”的观点,同时他表达了对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和建设质量管理工程专业的重视,学校依托信息科技特色培育质量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回应着国家和首都质量人才缺口的时代之问。他对质量管理专业的同学们提出“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思维、弘扬工匠精神“的三点期望,并鼓励同学们成为质量与品牌的“桥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辩手们对专家的点评表示深深认同,深感对 “质量科技与人文智慧协同赋能品牌价值” 的理解更上层楼。现场师生频频点头,或记录金句,或举起手机定格精彩瞬间,在思维碰撞中汲取质量品牌建设的深层洞见。
辩论的硝烟尚未散尽,现场即刻被欢乐与智慧的氛围所充盈。“品牌 Logo 基因重组计划” 台前,同学们凝神聚目,指尖翻飞拼凑碎片,在解构与重构间探寻品牌视觉密码;“质造密码破译战” 中,比划者妙趣横生的肢体演绎,搭配猜词者心领神会的抢答,引得满堂喝彩。大家在趣味互动中,悄然加深了对经典品牌的认知 。
从燕山脚下的这场思想盛宴出发,质量精神正随初夏的微风传向四方。当中国质量万里行走进这所拥有 87 年办学历史的学府,让质量精神与“勤以为学,信以立身” 的校训相互交融,这场以思辨为火种的质量盛会,是社会组织与高校携手构建质量教育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是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精神融入育人血脉的创新探索,更是为中国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品牌价值提升储备质量人才的战略播种。相信通过这场活动,质量与品牌的种子已在同学们心中深深种下,未来,那些在年轻心中扎根的质量信仰,终将在时代的淬炼中长成支撑中国品牌挺立于世界之林的参天栋梁,助力“中国质造”和“中国品牌”在全球竞争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