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华亭市公安局将反诈课堂搬进乡镇街巷、田间地头、商铺门店和单位校园,在形式上“用新”、在方法上“用力”、在效果上“用实”,用一场场干货满满的宣传,让电诈远离群众生活。
田间地头的“反诈防骗课”
“陌生链接不点击,转账汇款多核实,天上不会掉馅饼,守好血汗钱才是真!”在策底镇大南裕村,民警深入田间地头,针对农村中老年群体特点,创新“三不”宣传法——不照本宣科、不堆砌术语、不单向灌输,将典型案例改编成通俗易懂的乡土方言,对常见电诈手段以及防范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并手把手指导下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 APP,教群众标注风险拦截、预警提示等关键功能,确保群众遇到可疑情况时“找得到人、问得清楚、防得及时”,让防范要点深植群众心田。
企业一线的“反诈充电站”
针对企业员工群体易遭遇的诈骗类型,民警以“解剖麻雀"式讲解为切入口,聚焦近期周边企业真实发生案例,深度高频诈骗套路。从“首单返利10元"的诱饵设计,到“垫付本金3万元"的连环陷阱,民警用“剥洋葱"式分析揭露诈骗分子心理操控手法,让员工直观感受“小便宜"背后的“大风险"。
“通过案例本土化+知识场景化+技能实用化的创新手法,打破传统宣传模式的被动性,让反诈知识从被动接受的信息灌输,转变为我们主动需要的实用技能,实现了宣传效能的深层次跃升”,某企业负责人说到。
商铺门前的“反诈护航站”
“各位店主注意啦!刷单返利,一单50元,日赚千元,天上不会掉馅饼,中奖短信莫轻信!”反诈宣传民警穿梭在辖区的各个商铺,使用小喇叭循环播放反诈顺口溜。民警将方言融入到反诈宣传中,针对老年人等易受骗群体,录制“养老理财陷阱多”“保健品诈骗要警惕”等内容,让群众听得亲切,记得进去。通过“吆喝式”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详细介绍了电信网络诈骗的常见类型、作案手法和防范要点,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反诈知识,时刻保持警惕。
洋槐树下的“反诈下午茶”
“大叔,接到陌生电话、短信,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落入骗子的圈套。”在砚峡乡的曹家沟村曹家沟社,三五成群的群众围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听民警讲解反诈知识。民警向村民们发放反诈宣传单,解读电信诈骗的常见手段和典型案例,用诙谐幽默、接地气的语言,耐心地向村民讲解诈骗分子的“套路”。
“我们通过全覆盖式的宣传,精准将人群划分成已受骗、易受骗、不易被骗三大类,实行滴管式、递进式宣传,确保‘钱袋子’不外露、老百姓不被骗。”反诈中心负责人说。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