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制造大国” 到 “制造强国”: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变革
随着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我国正经历从 “制造大国” 迈向 “制造强国” 的关键跃升。数据显示,2025 年我国智能制造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5 万亿元,工业机器人市场国产化率已超 50%,但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背后,一场严峻的 “人才攻坚战” 正在上演。工信部数据指出,仅数字孪生工程师缺口就达 47 万人,某汽车工厂因缺乏相关人才导致产线调试周期延长 60%,人才储备不足已成为制约智能制造落地的核心瓶颈。
人才短板凸显:复合型技能缺口如何破?
当前,智能制造对人才的需求呈现 “跨学科、高复合、快迭代” 特征:一方面,控制算法每季度更新的速度要求工程师具备持续创新能力,而仅 12% 的现有人员能自主优化算法;另一方面,像 “人机交互安全官”“数据炼金师” 等新型岗位供不应求,市场供给不足 30%。教育体系滞后进一步加剧矛盾 —— 全国仅 38% 的工科院校开设 “智能制造工程” 专业,且 80% 课程仍沿用传统机械电子框架,企业培养一名系统架构师需投入 28 万元,远超中小企业研发预算。
典型案例:校企协同打造 “培训即就业” 新生态
在湖北武汉,中新汇智(湖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正探索一条破局之路。天眼查信息显示,中新汇智是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旗下中新数娱与湖北象鑫集团联合投资的,中新数娱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就业难” 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背后反映的是社会劳动力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尤其是在我国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形势下,大量以传统劳动力为主的手工产线被自动化智能产线所取代,涌现出一大批技术工种的缺口,所以迫切需要对传统产线工人也进行 “转型升级”,中新汇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催生的,其目的是通过专业的、深度的产教融合,一方面为用人单位解决岗前培训,保障技术工人到岗即适配,提高生产效率。二方面为大量失业待业人员提供就业通路,帮助破解就业难题。
通过 “校企结合、培训即就业” 模式,中新汇智联合武汉纺织大学、武汉东湖学院,已经在武汉、咸宁两地建设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还在筹建成都、长沙、深圳、郑州四大基地。针对非机电专业学员及应届毕业生,开设电气应用、工业机器人运维、工业视觉技术等全链条课程。产教融合基地总负责人敖勇表示,不同于传统培训,基地以 “打通智能制造基础技能任督二脉” 为目标,聚焦 3C、芯片、智能检测等前沿领域,通过 “理论 + 实操 + 技能检验” 体系,实现培训就业转化率从 52% 飙升至 91%,企业用工成本降低 37%,为学员搭建起从 “零基础” 到 “产业刚需” 的快速通道。
据了解,中新汇智目前已经与中智集团、国家电网、中国能建、山东高速等重点央企国企相关单位,以及固高科技、燕麦科技、智立方、大族激光等一大批优秀的智能制造上市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我们培养的学员全部推荐到大型央企国企、五百强上市公司、智能制造领域独角兽企业就业,并且是与企业直签,而非第三方劳务派遣,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中新汇智招生负责人陈栅竹如是说。
新型培训体系四大创新:产线即课桌,能力可量化
“现场型 + 学院派” 双师共建
中新汇智邀请央企工程师与高校教师联合开发课程,以三一重工、美的等企业真实生产案例为蓝本,融合虚拟仿真技术,让学员在工业机器人调试、智能产线能耗优化等场景中 “边学边战”,毕业即掌握 OEE(设备综合效率)提升、MTTR(系统平均修复时间)优化等核心技能。
“模拟化 + 实战化” 场景教学
基地投入芯片封装设备、智能检测生产线等前沿装备,构建 3C 产品智能装配、半导体晶圆检测等真实产线环境,打破 “学徒制” 低效瓶颈,使技能迭代周期从 18 个月缩短至 2.3 个月,实现 “上课即上岗,培训即实战”。
“能力账本” 量化成长路径
为学员建立个人技能账户,实时追踪 OEE 提升率、能耗优化率、系统维护效率等核心指标,精准匹配企业岗位需求。这种 “数据化能力画像” 填补了高校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鸿沟,让企业选人成本降低 40% 以上。
“大学式” 管理激活创新生态
中新汇智提供全日制培训场景,学员可与高校在校生共享实验室、学术讲座等资源,在跨学科交流中激发创新思维。记者了解到,目前中新汇智在湖北有两个基地,分别是与武汉纺织大学和东湖学院联合打造的,招收的学员都是在大学校园内上课和生活,安全的校园环境,齐备的各类生活配套,专业的课程设置,无一不让学员感受到其运营管理的正规和规范化。“在这里接受培训,就跟在大学读书一样,心里很踏实。每天都上满天的课,过得很充实”学员李茂这样表示。
展望:构建 “数字工匠军团” 支撑产业突围
麦肯锡预测,2030 年智能制造领域人才缺口将达 240 万人。在此背景下,以中新汇智为代表的 “产教融合” 实践,正为破解 “技术强、人才弱” 困境提供样本。通过 “产线实训 + 能力量化 + 就业闭环”,新型培训体系不仅实现 “精准输血型” 培养,更构建起 “创新造血型” 生态 —— 当学员能在虚拟调试中缩短 60% 产线部署时间,在数据清洗中挖掘 31% 的设备运维价值,智能制造的 “中国速度” 便有了最坚实的人才基石。
从 “人机协作” 到 “产教同频”,这场始于技能培训的变革,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分工。当 “数字工匠军团” 崛起,中国制造业不仅能筑牢产业安全屏障,更将在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跑出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加速度。(徐梦瑶)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