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4月29日电(记者 闫东洁)4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北京召开2025年项目评审工作动员部署会暨压实依托单位主体责任工作会议,部署2025年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工作,引导科技界正确认识人才类项目的本质属性,推动破解人才项目"帽子化"问题,巩固深化评审专家被"打招呼"专项整治,盘活项目结余资金,规范经费使用管理,提高科学基金资助效能,确保把宝贵的科技资源投向最具创新活力的一线科研人员。
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窦贤康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务院办公厅秘书二局、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科技部、审计署有关同志和自然科学基金委领导班子成员出席会议。
窦贤康指出,我国基础研究实现长足发展,国家投入力度持续加大,2024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同比增长10.5%,占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比重提升至6.9%,高被引论文数和自然指数等指标居于世界前列,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储备不断丰富,高校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科技创新为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有力支撑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国家创新指数跃居世界第十位。
会上,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评审专家、依托单位、科研人员等"四方主体"代表就做好2025年项目评审工作作表态发言。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代表倪培根表示,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科学基金,坚决落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严格履行工作人员项目评审工作承诺,严格遵守项目申请和评审有关制度,严格执行项目受理、评审、批准等项目管理程序,保证项目评审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评审专家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黄海军教授表示,要认真学习和执行评审专家行为规范、请托行为禁止清单等制度文件,公平公正履行评审专家的评审职责,确保评审工作严谨合规,并发挥科研前瞻性和学术判断力,确保评审结果有利于最具创新活力的一线科研人员。依托单位代表、浙江大学科研院院长居冰峰教授表示,科研诚信是科学研究的生命线。要深入理解、准确把握防范评审专家"打招呼"顽疾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坚决贯彻落实各项举措,主动作为,在项目申请与实施、支撑条件保障、科研诚信建设等方面,自觉主动承担责任,以实际行动为营造风清气正、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贡献力量。科研人员代表、北京邮电大学张建华教授表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推动原始创新、培养科技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己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科学基金的支持。严守学术底线是科研人员的立身之本,强化主体责任是净化生态的关键保障,专注科研创新是回报信任的最好方式。自己将传承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与其他科技同仁携手共同营造公平公正、清正廉洁的科研评审生态,做出经得起学术检验、实践考验和历史验证的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兰州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依托单位代表围绕破除人才项目"帽子化"问题,盘活项目结余资金,规范项目经费使用管理等作了交流发言。会议进行了分组交流研讨,为全面加强科学基金管理,切实提升资助效能提出了宝贵意见建议。
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江松在会议总结时强调,要遵循基础研究规律,科学规范组织评审,筑牢基础研究发展的知识根基,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推动人才类项目回归项目属性,筑牢基础研究发展的人才根基,严守评审纪律要求,切实维护评审公正,筑牢基础研究发展的生态根基,加强经费监管,规范经费管理使用,筑牢财政经费有效使用的制度根基,要严格落实各项评审要求,以科学的价值导向、规范的工作流程、公正的评审原则高质量完成2025年评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