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西北的的大地上,有一个名为太平镇的小乡镇,在这里一片片烟田与葡萄交织成景。这里,依托太平镇老烟区的坚实基础,推动烟叶种植与多元产业协同发展,开辟出一条以烟为基、融合振兴的致富新路。
烟叶为基,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太平镇作为传统烟区,拥有丰富的烟叶种植经验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近年来,烟草部门持续加大对烟农的技术指导和政策扶持,提升烟叶品质和产量。通过引进先进的滴灌技术和绿色防控措施,烟叶种植实现了节水高效、绿色环保的发展目标。
图为使用节水高效滴灌种植
在烟草部门的引导下,太平镇烟叶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种植户数稳步增长,形成了以烟叶为特色的产业格局。烟叶产业的稳步发展为村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多元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开展技术、政策培训
多元融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在稳固烟叶产业基础上,太平烟区依托烟草部门与地方政府的支持,以“烟叶+”模式探索多元产业融合,引导村民发展特色种植,并通过建设采摘园、拓宽销售渠道,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成为村民增收新动能。
“种烟是老本行,但也得向前看,既要守好传统产业,也要敢闯新产业。”烟农姜义勇在与技术员交流时提到。然而,一直以来,资金压力如同沉重的枷锁,让他在尝试新产业的道路上徘徊不前,始终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
转机出现在2020年前后。在烟草部门的贴心帮助下,姜义勇成功申请到创业贷款,就此成功转型,迈出了从“种烟人”到“新农人”的关键一步。
一次偶然的助农走访,为太平烟区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太平镇水土非常适合葡萄种植,并且在57户烟农中有20余户烟农有葡萄种植经验。这些散布乡野的“葡萄种植能手”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烟草+葡萄”规模化种植的灵感。
图为为烟农提供田间技术指导
"烟+葡"融合,奏响多元振兴新乐章
2020年春天,姜义勇正式启动葡萄种植项目。他承包了50亩土地,率先引进普通葡萄品种试种。由于规模化种植经验不足,加上缺乏技术指导,第一年就栽了大跟头,村里不少人劝他“别折腾”,但姜义勇顶住了压力,坚持边学边干。他白天劳作,夜晚钻研,在第二年便迎来收获的曙光。这一年,葡萄藤上挂满了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犹如玛瑙般闪耀。“第一年虽然吃了不少苦,但看到葡萄挂满藤架、甜蜜上市时,心里那个高兴劲儿,真是说不出的。”姜义勇回忆。
在烟草部门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烟农开始加入到葡萄种植的行列中来。而姜义勇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种植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其他烟农,帮助他们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技术帮扶与经验共享的驱动下,太平烟区逐渐形成了以“烟草+葡萄”为主的多元产业格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葡萄种植园还积极拓展销售渠道,与电商平台合作,推动农产品“走出去”,实现产销对接。目前,通过引进巨峰、阳光玫瑰、醉金香、夏黑等优良葡萄品种,已经形成种植规模达到1300亩左右,集休闲、采摘、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特色种植基地。带动了农民的增收。
图为葡萄采摘园外景
产业互联:烟叶+葡萄,多轮驱动共富路
近年来,烟草部门将原本家庭式小规模种植户组织起来,推动组建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统筹用工,推动多产业规模化发展。
在村集体合作社的推动下,不仅为太平“万担镇”烟叶生产筑牢坚实基础,还实现了规模化的葡萄种植。多元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合作社成员家庭收入,更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农忙的时节,基本上每天吸纳植烟村周围几十名村民参与烟叶移栽、采收上炕、水果疏果等工作,人均日工资达百元。在家门口就多方面增加了附近村民的收入,村民脸上的笑容更多啦。
图为合作社种植服务队在烟田中农忙
如今,太平镇葡萄香满田,烟叶映金黄,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交相辉映,成为太平镇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从零散耕地到连片产业带,从单一种植到多元共融,枣阳烟草以“烟草+”的方式推动产业助农,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助力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能。(代存迪、肖向阳)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