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蜀道难到丝路畅,“四驾马车”见证铁路部门"运"筹帷幄的智慧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4-29 15:50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4-29 15:5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人民网报道成都国际铁路港首次开行的成都国际铁路港五金产品专线,这不仅是五金产品专线的首次亮相,更是铁路部门以钢铁动脉为纽带,编织全球贸易网络的雄浑一笔,彰显着中国内陆城市在新时代“一带一路”中的枢纽担当。

驼铃声声化作汽笛长鸣,蜀道之难变为通途坦荡。4月24日,一声汽笛长鸣,划破青白江畔的晨曦,成都国际铁路港的一列满载焊机、砂轮等五金机电产品的专列缓缓启程,经铁海联运直抵印尼雅加达,以18天的“加速度”重构传统物流版图。这不仅是五金产业“破冰出海”的里程碑,更是铁路部门以钢铁动脉破解外贸困局的智慧答卷。当海运周期长、稳定性差的痛点亟待破解,铁路部门以“快稳准”的硬核实力,为“川货”开辟出一条贯通全球的“黄金通道”。

破局出海的“四驾马车”,织就现代立体物流网。西进欧洲、北上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这四条国际干线如“四驾马车”,牵引着成都中欧班列的全球版图,从“蓉欧速达”明斯克班列的“周周班”常态化,到“澜湄蓉欧”“越桂蓉欧”快线将东南亚水果直送欧洲,再到中亚班列开辟新站点,铁路部门以创新模式破解“物流梗阻”,让“川字号”产品搭乘“钢铁驼队”,在亚欧大陆上书写新的贸易传奇,正如古丝绸之路以驿站串联文明,今日的铁路港正以班列矩阵织就现代物流的“神经网络”。

铁海联运激活“双港联动”,打造对外贸新引擎。五金专列的“铁海联运”模式,堪称铁路港与港口协同创新的典范,从成都到广西钦州港的“无缝衔接”,让内陆腹地与出海口实现“零距离”对接,铁路港化身“物流中枢”,以全链条服务为企业量身定制出海方案,从集货到订舱,从报关到清关,每个环节都如精密齿轮咬合运转,这种“双港联动”的智慧,不仅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更为“中国制造”铺就一条“毛细血管”般的渗透路径。

钢铁动脉贯通四海,铁路画笔绘就新章。当成都国际铁路港的五金专列鸣笛远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货物的流动,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铁路部门以钢轨为时代画笔,在亚欧大陆的画布上勾勒出“四向出海”的壮阔图景,向西,中欧班列的钢铁驼队续写丝路传奇;向南,铁海联运的“双周快线”重构贸易时区;向北,蒙俄通道的“零换装”;向东,水铁联运的“黄金水道”激活内需外循环。这一笔笔挥洒的不仅是物流网络的经纬,更是铁路部门以“战略眼光”布局全球节点,以创新为引擎驱动贸易升级的生动实践。

从古蜀道的"难于上青天"到今日钢轨的"四通八达",铁路部门深耕物流,精心雕琢物流链,以"军师智慧"破解物流困局,将冰冷的铁轨淬炼成文明交融的纽带。五金专线的首发,既是“一带一路”的生动注脚,更是铁路部门以钢轨为纽带、以服务为桥梁,为全球贸易一体化书写的中国答卷。未来,钢铁动脉必将载着更多“中国制造”的智慧与温度,驶向更辽阔的远方。(龚文彦 刘彪)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