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县:小芦笋拓宽增收产业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4-27 14:47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4-27 14:4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四月的范水大地,田间农事正忙。时下,正值春季芦笋采收期,在范县龙王庄镇邢楼村芦笋种植基地,鲜嫩翠绿的芦笋破土而出,村民们在田垄间弯腰穿梭,忙着采摘、切割、装筐,不时一筐筐新鲜芦笋被摆放在地头待称重、运输,一派繁忙景象跃然眼前。

4月18日,在范县龙王庄镇邢楼村芦笋种植基地,村民在采收芦笋。王坤鹏 摄

“我们种植了110亩左右的芦笋,目前有60亩地块能采收,从进入4月份到6月10号前后是采收期,最近每天能采800斤左右,市场收购价是每斤7.5元。今年才是第二年种植、第一年采摘,一年可采3茬,预计效益可达15万元以上,随着年份增长,产量和收益也会逐年提高。”基地负责人卓子旺边说边随手掐了一段芦笋放在嘴里嚼了起来。

4月18日,在范县龙王庄镇邢楼村芦笋种植基地,村民在采收芦笋。王坤鹏 摄

据了解,芦笋具有耐寒、耐热、适应性强等优点,作为多年生作物,一次种植就可连续采收10至15年。采收的芦笋可卖鲜切、入茶,加工罐头、月饼、面条等,食用、药用价值较高,市场潜力很大。

4月18日,在范县龙王庄镇邢楼村芦笋种植基地,村民在搬运采收的芦笋。王坤鹏 摄

据介绍,芦笋种植是邢楼村结合村内发展需要和土地性质,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新探索。由在外创业的返乡新农人投资建设,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协调土地流转、务工需求、农资申请等,一期投资100余万,配套有100平工作区、1座冷库、5台农机。该项目投资小、风险低、收益期长,同时每年可带动30余人次就业。

“在这干一天挣七八十块,打杈、浇水、除草、采收,一年能干四、五个月,自己村的人也不拖欠俺工资。”64岁的吕凤玲干起活来动作娴熟,采收量不输其他人。

4月18日,在范县龙王庄镇邢楼村芦笋种植基地,村干部在协助对采收的芦笋称重。王坤鹏 摄

4月18日,在范县龙王庄镇邢楼村芦笋种植基地,村干部在协助对采收的芦笋称重。王坤鹏 摄

4月18日,在范县龙王庄镇邢楼村芦笋种植基地,村干部在协助搬运采收的芦笋。王坤鹏 摄

“从目前种植情况看,效益还不错。下一步,我们打算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启动芦笋种植项目二期,计划投资200万元、再流转100亩地、建20座大棚,进一步做优做强芦笋种植产业。目前村里有坑塘养殖、莲藕和大蒜种植、草垫加工等产业多向发展,村民就近打工有地(儿)、群众增收有道、产业发展有路。”邢楼村党支部书记王洪威满怀信心地介绍道。

乡村要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不仅芦笋种植,葡萄、草莓种植,蚂蚱、蛋鸡、獭兔养殖等产业在龙王庄镇相继产生联村带农效益。放眼整个范县,这只是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陈庄镇、杨集乡的大米,高码头镇、颜村铺乡的瓜菜和食用菌,辛庄镇、陆集乡的林下种养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4月18日,在范县龙王庄镇邢楼村芦笋种植基地,采收的芦笋正在装车。王坤鹏 摄

近年来,范县坚持特色产业引领,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现代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为导向,推动产业集中、连片增效益,村庄特色、抱团激活力,群众入股、务工提收入。仅在特色农业种植方面,就重点发展培育稻米、食用菌、瓜菜、花卉等产业集群“多点开花”,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有力有效推进了当地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