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惠州乌禽嶂的密林深处,一场关乎物种存续的保卫战正在上演。监测数据显示,这片保护区的中华穿山甲种群从2020年的62只回升至目前逾百只。然而这抹生机背后,这个全球盗猎最严重的哺乳动物依然行走在灭绝边缘。
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负责人李成解释说,穿山甲的生存密码写满艰辛。雌兽三岁性成熟后,每年仅产一胎,幼崽成活率不足三成。
李成过去是位技术人员,他带领团队,用100多台AI红外相机编织起智能监测网,更成功吸引了徐祝多等20余名“盗猎者”成为巡护主力。
这些曾经的“猎甲人”,如今每天要步行12公里记录洞穴数据。在惠东的佐坑村,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穿山甲守护者,野生动物目击报告从2018年的3次增长到至去年的47次,生态稻米种植让农田化学品使用减少78%,蛇类、猫头鹰等物种也正在回归。
在佐坑小学,穿山甲保护已成为特殊的必修课。“它们是森林医生!没有它们吃白蚁,大树会生病!”六年级学生徐一琴展示着课堂手绘作品。
“每个靠近村落的洞穴都是希望的印记。”李成凝视着实时监控画面。穿山甲种群的自然更替周期长达七年,而盗猎威胁仍未根除。当镜头记录下幼崽顺利回归山林的那一刻,这场与时间的赛跑又赢得了宝贵一程。
郭县良、王德民、王显运、林文雅、赖日宏、龙咏靖对本文亦有贡献。
(记者闫东洁 李文芳 发自广东惠州惠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