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简称友成基金会)和度小满共同发起的乡村振兴领航员人才培养项目重庆市黔江区顺利结项。这是乡村振兴领航员项目继贵州雷山、湖南安化、四川雅安后的第四期项目,项目聚焦乡村振兴产业带头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系统性培训、资源对接与公益支持,赋能乡村创业者成长为带动区域发展的“领航员”。本期学员中,龚艳敏与任圣的创业故事尤为亮眼,他们以创新思维和实干精神,为黔江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线下培训大合影
龚艳敏:废弃桑枝变“金枝”,生态循环带动千户增收
“让每一根桑枝都发挥价值,让每一户村民都看到希望!”这是黔江区食用菌龙头企业负责人龚艳敏扎根乡村十余年的信念。早年与丈夫投身食用菌产业时,女儿在日记里写道:“爸爸妈妈既在做好事,也在做坏事,他们发展菌菇产业,给周围的村民提供赚钱的机会,这是‘好事’,但生产菌菇需要经常上山砍树,破坏了环境,这也是一件‘坏事’。”这几句话深深触动了龚艳敏。后来她回到自己家乡,发现当地蚕桑产业废弃的桑枝堆积成山,便萌生了“以废养菌”的念头。经过反复试验,她成功将桑枝粉碎制成菌棒,构建起“桑菌共生”的生态循环模式,既降低生产成本,又破解了农业废弃物处理难题。
作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践行者,龚艳敏不仅将技术免费传授给村民,还通过减免菌种费用、提供保底收购等方式帮扶贫困农户。如今,她的企业已带动周边1000余户村民实现增收。“这次培训让我打开了新思路!”龚艳敏感慨道。在领航员项目中,她系统学习了产品打造与线上营销,并计划借助项目提供的产品设计、账号运营支持,打造“黔江桑枝菌”地理标志品牌,让生态菌菇走出大山,带动更多农户共享产业红利。
当传统食用菌产业陷入“破坏性增长”的困局时,她以社会企业家特有的问题敏感度,将目光锁定在蚕桑产业的废弃物——桑枝上,不仅为企业降本增效,更以“零废弃农业”重构了产业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龚艳敏
任圣:从亏损30万到“无人机领飞者”,科技赋能农业新生
“农业需要仰望星空的人,更需要脚踩泥土的创新者。”返乡青年任圣的创业路堪称“逆袭”。2015年,他怀揣养殖梦回乡饲养孔雀野鸡,却因经验不足两年亏损30余万元。2017年,他发现重庆的山地农业耕种效率太低,于是顶着亲友质疑,用仅有的积蓄购入第一架农业无人机,决心用科技改变传统农耕方式,但身边人认为用无人机来为农作物进行服务简直是扯淡。创业初期,他睡过仓库、啃过馒头,最艰难时过年账户余额没有超过三位数,却始终坚信“无人机一定是农业的未来”。
凭借过硬技术与诚信服务,任圣的公司如今已成为重庆农业无人机服务领域的“领头雁”,年均作业面积超10万亩。在传统耕作方式下,200亩的地需要用到100个人力完成播种施肥等工作,而有了无人机,仅需一个半小时就能完成,极大提升了山地农业的耕作效率,任圣说:“真正的创新是要让技术成为普惠工具。”
参加领航员项目后,他敏锐捕捉到短视频传播的潜力:“过去我只专注线下推广,现在要主动‘触网’!”目前,他正筹备通过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展示无人机播种、施肥的高效场景。在项目提倡的社会企业家精神的感召下,任圣完成了从技术专家到系统变革者的蜕变,他开始着手打造“无人机+新农人”培训课程,融入社会企业“共享价值”理念,让更多农户“零门槛”共享智慧农业成果。
任圣
创新实践:从研学到市集,激活乡村产业生态
为提升学员实战能力,项目组组织5名优秀学员赴成都开展“产业融合与营销创新”研学,参访农文旅融合示范基地,学习直播策划与研学产品设计,最终形成3套一二三产融合的多元经营方案。今年妇女节期间,在项目的支持下,龚艳敏牵头发起并策划“黔江农特市集”,联动14家企业参展,吸引1.5万人次到场,线上直播触达20万人,销售额近14万元。活动促成17家企业组建产业联盟,推出联名礼盒、共享物流资源,初步形成“抱团发展”的良性生态。
(左)研学合影 (右)市集现场
领航者成长,社会企业家精神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本期乡村振兴领航员人项目通过“线上线下赋能培训+进阶式陪伴式孵化指导+创业资源网络对接+乡村社会企业家重点支持”的创新模式,累计培育像龚艳敏、任圣这样的乡村产业带头人50余名,覆盖电商、文旅、智慧农业等领域。
正如龚艳敏所言:“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接力。”从桑枝菌棒的“绿色革命”到无人机的“云端耕耘”,黔江的田野间正书写着新农人“敢闯敢创”的时代答卷,他们证明:乡村社会企业家不是简单的公益奉献者,而是用市场化手段规模化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引擎。
未来,友成基金会和度小满将持续提供技术、流量与资金支持,激发领航员企业通过“价值观引领-能力建设-生态支持”的全链条孵化,让社会企业家精神在乡村扎根生长,形成“培育一个社会企业家,激活一个产业生态,带动一方共同富裕”的乘数效应,让更多“领航者”接过火炬,照亮乡村振兴的壮美蓝图。
附:自2021年启动以来,友成基金会-度小满乡村振兴领航员人才培养项目已深度赋能贵州雷山、湖南安化、四川雅安等特色农业县域,累计为230名乡村产业带头人提供系统性支持。通过270天分阶段孵化,项目产出近200份可落地的商业计划书,重点扶持18名学员完成品牌升级、渠道拓展等关键突破,带动受益企业销售额突破300万元。数据显示,参训学员人均月收入增长超800元,累计增收54万元,并辐射产业链上下游900余名从业者实现收入提升。
项目不仅聚焦产业模式的创新迭代,更将社会责任内化为学员的价值基因。通过“我的乡村梦想”公益行动,学员们以社会企业家的使命自觉,将一部分产业资源转化为普惠性社会服务:儿童五防教育守护乡村儿童成长防线,茶农技能培训激活传统技艺传承活力,大学生村民电商互助搭建城乡数字桥梁——这些由学员自主发起的公益实践已覆盖2000余人次,生动诠释了社会企业"商业向善"的核心逻辑。
这种"产业造血"与"社会价值倡导"的双向赋能,标志着社会企业家培育的成功实践:当技术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与教育公平、文化传承、数字包容等社会议题形成价值共振,乡村发展便实现了从单一经济指标到系统性社会变革的跨越。这正是社会企业家精神的深层价值——通过资源再分配与价值再创造,让商业成功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杠杆支点,为乡村振兴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