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的当下,环境、社会及管治(ESG)已不仅仅是保险公司履责的标尺,更成为了衡量保险公司长期价值的重要坐标,成为保险公司在高质量转型时期健康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当保险公司既要应对利率下行、风险叠加的行业变局,又要坚守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定位;既要追求规模、价值、效益的稳健增长,又要守护生态、民生、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时,ESG便不再是选择题,而是企业实现多目标发展、穿越低利率周期、写好“五篇大文章”的战略总筹。
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的关键节点,面对建设金融强国的时代命题,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发布了《2024年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暨社会责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多年来,在“建设世界一流、负责任的寿险公司”战略目标指导下,中国人寿构建形成了涵盖国家、社会、行业、客户、企业、员工及环境七大利益相关方的ESG战略模型。
在持续为客户、股东、员工以及社会创造价值背后,中国人寿还能为行业通过ESG实现战略攻坚转型提供普适性的方法论吗?我们或许能从《报告》中得到答案。
合规筑基,多元统筹防控运营风险,搭建“制度刚性+文化浸润”管治生态
近年来,在利率下行、监管趋严、数字化转型等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合规管理已成为保险业稳健发展的基石,其不仅关乎行业声誉,更直接关系到保险消费者的权益保障。
此前,监管曾发布《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明确将监管合规风险纳入操作风险,首次对大型机构提出“运营韧性”原则性要求,首次提出保险机构应建立操作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强调构建综合化管理体系。
在监管政策持续驱动加码下,中国人寿主动顺应形势,在合规管理层面持续升级,以数字化风控建设为重点,推动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风险早期纠正机制,构建了由高级管理层组织实施、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主责、三道防线密切配合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中国人寿的管治体系建设以严守合规底线为本,又不局限于合规风险防范,而是在对监管合规的要求被动响应与对公司价值的主动创造之间寻求动态平衡,构建好“1+7+N”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分明权责之下,最终为稳固运营根基提供服务。
从合规出发,树立起“合规从高层做起”“主动合规”等理念。《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人寿共召开股东会议2次、董事会会议17次、董事会专门委员会会议32次、监事会会议7次。该公司以高频次、高规格的决策机制确保战略方向与监管要求同频。
在金融监管趋严、风险复杂化的行业背景下,中国人寿还注重搭建“制度刚性+文化浸润”的管治生态,培育全员合规文化。长期以来,该公司注重商业道德培育与廉洁建设,通过建立以党内监督为主导的“大监督”体系、制定《商业道德守则要点》、持续开展廉政教育等方式,推动公司员工及公司供应商职业道德建设。
中国人寿的管治模式为行业证明,金融风险的防控需要兼顾政策、企业、客户、员工等多元统筹,需要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价值创造,从单点防御转向生态协同。未来,以“制度+科技+文化”为核心的风险治理模式,将成为保险业穿越周期的关键竞争力。
普惠为本,以保险主业聚焦国家战略与社会公益,全面践行“金融报国、保险为民”初心使命
新“国十条”要求充分发挥保险业“两器三网”作用,服务好中国式现代化大局。作为寿险行业“头雁”,中国人寿始终聚焦普惠金融等“五篇大文章”,全面践行“金融报国、保险为民”的初心使命。
《报告》显示,中国人寿从多元普惠保险出发,通过责任投资、科技赋能、人才培育、责任担当等维度履行社会责任。
发展普惠保险,既是寿险的主责主业,也是金融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也是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体现。随着居民对于风险管理要求的不断增高,做好普惠保险,无疑会对保险公司的专业性提出更高要求。
积极响应政策,中国人寿通过推出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女性及计生家庭保险、学生群体保险、小微企业保险等多样化的普惠保险产品,将服务范围向农民、城镇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持续拓展;借助网点服务,积极向西藏、青海等“老少边穷”地区提供保险服务。
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普惠金融的发展离不开长期健康的资金流支持,保险资金作为耐心资本,其长期稳定的投资属性与绿色、养老、新基建、新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天然契合。中国人寿制定了《2025-2027年度资产战略配置规划》,重点关注责任投资工作,并将ESG因素整合到投资全流程。《报告》显示,2024年,该公司在普惠金融、乡村振兴、支持“一带一路”建设领域合计投资3945亿元。
要做好普惠金融,真正履行好社会责任,离不开科技赋能的重要支撑。提高保险服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强数据隐私保护与知识产权维护,优化客户全流程体验,才能把产品服务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真正落到实处。
《报告》以适老化服务为例,提到中国人寿通过将适老服务覆盖至线上寿险APP、95519客户服务专线以及“空中客服”远程视频优先接入通道,与线下智慧柜员机、老年客户绿色服务通道、长者陪伴课堂相结合,为2700万人次提供了高效优质的适老化服务。
保险的核心生产力依旧是人,在很多低利率、高风险的环境中,普惠保险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化、本地化、数字化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体系,通过人才能力的升维打破供给瓶颈。
《报告》提到,中国人寿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人才理念,重新构建了覆盖管理干部、年轻干部、专业人才与新员工的“四位一体”分级分类人才培训体系,针对四类员工分别开展以履职赋能和知识输入为目标的特定职业发展培训项目。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要求,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对于保险业来说,除做好经济减震器外,织牢经济安全、社会保障、灾害防护三张网,做实社会稳定器,服务好国家战略、聚焦社会公益,无疑会更加直观地体现保险的人民性。
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中国人寿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以助力乡村振兴为例,《报告》显示,该公司2024年在乡村振兴领域投资总额约1037亿元,投入消费帮扶资金3100万元、派驻帮扶干部1027人等。
在聚焦社会公益方面,中国人寿通过组织社区关怀、志愿者服务、应急救援等活动彰显社会价值,《报告》显示,该公司2024年向中国人寿慈善基金会捐赠2100万元,组织开展志愿服务600余次。
生态引领,产品运营投资多端协同发力,探索保险业服务“双碳”目标绿色金融发展路径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与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保险业正经历从环境风险承担者向绿色金融转型推动者的角色转变。在此背景下,中国人寿通过构建起覆盖战略、投资、运营、产品的绿色金融生态体系,不仅实现了自身低碳转型,还成为了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赋能者。
《报告》提到,中国人寿围绕治理、战略、管理、指标和目标五个维度,从产品端、运营端和投资端协调发力,切实履行气候承诺。
在产品端,主动构建多元化产品体系,强化普惠产品供给能力,通过公益广告等渠道,推动形成低碳环保意识。
在运营端,不断提升科技数字服务的质量与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与排放,优化运营流程。
在投资端,将ESG要素全面融入投资管理体系,不断拓宽绿色投资项目的范畴。
在引领绿色金融发展方面,近两年,中国人寿制定《绿色金融发展战略(2023年-2025年)》,提出阶段性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及工作要求。通过将绿色金融与其他业务有机融合,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公司经营管理全流程,借助绿色保险与绿色投资构建国寿特色绿色金融体系。
在绿色保险领域,该公司持续向生态环境产业、清洁能源等环保和低碳领域提供全国范围的保险保障,为绿色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提供意外、医疗、寿险等多元化保险保障方案。在公司内部则强化考核引领,将绿色保险增速纳入省级分公司年度职能绩效考核指标。
在绿色投资领域,将绿色标准和ESG投资理念纳入现有投资流程、资产战略配置规划和年度投资计划中,并将其作为投资决策重要考虑因素。此外,中国人寿积极推动绿色投资与交通、乡村产业、一带一路建设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