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 跃千年】江西上高:蒙山矿脉承岁月,青花釉火续华章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4-23 10:15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4-23 10: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江西宜春上高县南港镇,海拔千余米的蒙山云雾缭绕。太子壁峰下,20 多个古银矿矿井藏身密林,冶银场、古书院遗址错落其间。这座历经宋、元、明三朝、开采 160 余年的蒙山古银矿,承载着 800 余年的岁月沧桑,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走进炼银遗址,堆积如山的矿渣映入眼帘。虽经数百年风雨侵蚀,这些矿渣依旧厚重坚实,表面坑洼间闪烁着矿物质的微光。上高县博物馆馆长刘清华介绍:“蒙山银矿炼渣遗存超百万吨,高峰时期冶炼户超 8000 户,4 万人参与采石、冶炼、铸银全流程生产,这种规模化、一体化模式在国内古银矿遗址中极为罕见。” 凭借重大的史料、人文与旅游价值,2013 年蒙山古银矿遗址被列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着 1800 余年建县史的上高,历史印记不仅藏在蒙山古银矿、大观塔等古迹中,更延续在民间非遗技艺里。青花釉料制作技艺便是其中的璀璨明珠,从捡拾珠明料到调配成釉,需历经水洗、煅烧、筛选等多道工序。当釉料在泥坯上勾勒,经窑火淬炼,精美的青花瓷便应运而生。​

珠明料又称石子青,多散布于上高新界埠镇,尤以堆峰村为盛。“明洪武年间,堆峰人就开始捡料,起初用作染布颜料,后销往景德镇制瓷。” 堆峰村党支部书记晏俊华说,“随着时间推移,村民掌握了冶炼技术,但如今传承这项技艺的人已寥寥无几。”​

为传承堆峰人的创业故事与青花釉料制作技艺,2023 年,堆峰村建成青花釉料展示馆,并与村内古建筑、战地医院遗址串联成线,打造古色文化名片。非遗传承人晏木然父子化身讲解员,展示 “生料”“熟料”,详解制作要点。晏学荣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后,将传统炭烧改为电烧,精准控温,既提升了釉料品质,也推动了技艺创新。他介绍:“石子青耐火性不一,煅烧全凭经验。如今原料稀缺,我们靠收购加工,釉料价格因含钴量从 30 元到 2000 元不等。”​

上高的遗址遗迹与非遗技艺,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更需要精心守护。近年来,上高县深挖文化资源,全面开展文物普查,修缮古建筑与古遗址;同时,通过非遗展示展演、建设 “非遗工坊”、培养传承人等举措,推动非遗传承创新,让传统工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县域文化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从蒙山古银矿的冶炼传奇,到青花釉料的匠心传承,上高在岁月长河中延续着文化根脉,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书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文化新篇。​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