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入海口这片涌动着改革活力的土地上,东营职业学院以“夯基建、兴职教、筑未来”的战略眼光,谱写着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华章。这座占地106.6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校园里,8.8万平方米的公共实训集群拔地而起,14口深井蕴藏着绿色转型的澎湃动力,产学研综合区勾勒出产教城融合的未来图景。当我们走进这座充满匠心的职教新城,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建筑,更是一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立体教科书。
一、谋篇布局:以“三步走 三维度”擘画职教新版图
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浪潮中,东营职业学院以“双高计划”和升本工程为战略支点,以学校第二次党代会“锐意改革创新,矢志跨越发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职业技术大学”为目标,实施“三步走”战略,创新提出“一二三四五”工作路径,推动学校办学质量高水平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创新提出“一盘棋、一台账、一条线”的学校建设规划,将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发展脉络,这种系统性思维体现在三个维度:
空间规划的立体棋局。学院打破传统校园布局,构建起“3+2+1”功能结构:三个教学区承载多元专业集群,两个校企合作区打通产教融合经脉,一个体育运动区激活青春动能。在礼仪轴线与T字形绿带的交织下,行政楼群与实训基地遥相呼应,每栋建筑都成为职业精神的具象表达。 基建处负责同志说:“我们打造的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会呼吸的教育生态系统。”
产教融合的智慧棋局。校内15.2万平方米的实训基地犹如“变形金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BIM技术中心实时对接建设项目,会计专业的智能财税平台同步更新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这种“真题实做”的教学模式,使得1.5万名毕业生成为企业的“即用型人才”。校企共建的“厂中校”模式更将课堂延伸至生产一线,学生在真实项目中淬炼技能,企业则在技术迭代中获得创新动能。
绿色发展的生态棋局。深层地热供暖系统年减排二氧化碳8000吨,光伏车棚与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构成的微电网系统,既是教学实训的实景课堂,更是践行“双碳”战略的生动实践。当夜幕降临,物联网路灯自动调节亮度,整个校园犹如流淌着绿色基因的生命体。这一系列创新举措,让学院跻身国家级绿色低碳公共机构行列。
二、硬核基建:打造技能人才的“梦工厂”
在东营职业学院的教学实训大楼里,传统的教室概念已被彻底颠覆。建工实训中心的BIM建模室里,学生们正在为某大型桥梁项目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车间里,工业机器人精准执行着学生编写的程序指令。这些充满科技感的场景,正是学院基建升级赋能人才培养的缩影。
实训基地:产教融合的“超级接口”
投资6.8亿元打造的公共实训基地,堪称产教融合的典范之作。这里既有模拟真实生产环境的建筑工程训练场,也有搭载最新工业互联网技术的智能工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中心与本地龙头企业共建的“数字孪生”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参与国家级重大工程的设计优化。“我们这里既是教学车间,也是创新工坊,更是企业的技术储备库。”基建处负责同志如是说。
智慧校园:教育科技的“试验田”
在5G网络全覆盖的智慧校园里,物联网技术正在重塑学习场景。智能图书管理系统可根据学生专业自动推荐学习资源,石化学院的AR沙盘让学生在虚实结合的环境中掌握化工产品的制作原理。最具创新性的当属“云中实训”系统——通过VR眼镜,身处实训室的学生可与远在国外的工程师进行跨国协作,这种跨越时空的教学模式,让国际化办学不再停留在纸面。
生态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活教材”
校园里的每一处景观都蕴含着教育智慧。光伏发电矩阵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既是清洁能源的供应者,也是新能源专业的露天实验室;雨水收集系统滋养着中草药种植园,为生物生态学院学生提供天然实验田。这种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校园肌理的设计,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三、育人之道:建筑背后的教育哲学
东营职业学院的基建实践,本质上是对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深度诠释。在这里,建筑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营造,更是教育思想的物质载体。
建筑即课程:空间叙事中的价值传递
漫步校园,随处可见体现职业精神的雕塑与浮雕。以时间为轴展现中国产业工人发展史。这些景观构成了无形的思政课堂,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理解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职业真谛。
空间即教育:环境育人的隐性课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优质的学习环境能提升23%的信息接收效率。东营职业学院的开放式图书馆采用阶梯式设计,既能容纳1100人同时阅览,又可瞬间变身学术报告厅;这种多维度的空间设计,让学习随时发生,让教育无处不在。
创新即文化:构筑创业型校园生态
规划中的“新质生产力培育中心(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中心)”即将成为校园新地标,这里将集聚路演大厅、孵化器、新质生产力智能工厂等创新创业要素。学院打造的“校园创业生态圈”,已孵化出100多家学生创办的企业。在这里,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就业,更要赋予他们创造岗位的能力,履行职教人的使命担当。
展望“十五五”规划,东营职业学院正以更大的格局谋划职教蓝图。投资10亿元的新质生产力培育中心(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中心)即将启动,重点建设黄河三角洲特色产业学院、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这些新建项目将突破传统校园边界,与当地工业园区、科研院所形成“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共同体。基建处负责同志表示“未来的职教城,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城。我们要让每一栋建筑都讲述职教故事,让每一位学子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这座崛起于黄河尾闾的职教新城,正在用建筑的语言书写着中国职业教育的奋进篇章。当教育理想遇见城市梦想,当匠心传承邂逅科技创新,东营职业学院正以其独特的基建实践,诠释着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使命与担当。这所校园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变革,永远始于脚下这片坚实的土地。
(东营职业学院 庞兰霞)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