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金边以南约20公里的德崇国际机场,是中柬共建“一带一路”的标杆性工程。这座由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与柬埔寨政府、企业及民众携手共建的4F级机场,近日即将迎来重大节点。
钢构穹顶下的中柬情谊
德崇国际机场的钢构穹顶,宛如中柬两国紧紧相握的手,象征着双方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深度合作。面对热带季风气候的重重考验,中柬两国工程师组成“联合突击队”,24小时轮班攻坚。柬方团队倾囊相授本土气候应对经验,中方则引入智能气象预警系统,动态优化施工方案,确保工程稳步推进。在航站楼桩基施工中,中柬技术人员共同改进中国钻孔桩技术,结合柬埔寨地质特性创新“分层注浆法”,使沉降控制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项目标志性的糖棕树穹顶建设中,“BIM技术联合实验室”全程协同建模、吊装阶段,200余名柬方青年工程师接受中方专家培训,成长为基建技术领域的新生力量。柬方钢结构工程师索西塔感慨:“中国团队毫无保留地传授工法与技术,让我们有了翱翔的翅膀。”
绿色理念中的中柬智慧
中柬联合研发的“零碳机场”方案成为区域标杆。双方团队在光伏系统中创新融入柬埔寨日照数据,使发电效率提升15%;柬方青年工程师主导设计的“生态雨水花园”,将“共生理念”转化为科学节水模式。航站楼内,中柬艺术家联合创作巨幅壁画《吴哥之光》,用中国水墨技法勾勒高棉文明,成为两国文化互鉴的象征。
从设计到运营,项目始终贯穿“中柬共商”原则。航站楼外观以吴哥窟“须弥山”为意象,内部则采用中国古建筑“飞檐斗拱”元素;广播系统同步使用中文、高棉语与英语,服务台配备中柬双语志愿者。项目总经理姚德舜说:“项目是由柬埔寨非遗传承人参与装饰,我们希望新机场能成为展示‘双文化基因’的活态博物馆。”
双向奔赴时的中柬温度
在德崇国际机场,还有许多因项目而生、因梦想而聚的故事。90后中国小伙刘晓仙与95后柬埔寨姑娘曼玉良因工作结缘,携手步入婚姻殿堂,用爱见证了中柬情谊的延续。而柬埔寨青年梅达,从大理大学毕业后回到祖国,成为德崇国际机场项目中一名给排水工程师。在中国师父曾庆辉的帮助下,他从初出茅庐到独当一面,如今已具备独立领导项目的能力。梅达说:“中国技术让我看到了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希望,也坚定了我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这不是终点,而是中柬共拓‘钻石六边’合作架构的新起点。作为东南亚首个全面接入“中国标准”的4F级机场,其智慧跑道系统、海关快速通关程序均由中国技术团队与柬埔寨海关联合开发。投用后,中柬直航航班将增加3倍,榴莲、香米等柬埔寨农产品有望通过“空中走廊”12小时直达中国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