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锅饭”到“点单式”,解码中国铁路的多维跃迁之路

从“大锅饭”到“点单式”,解码中国铁路的多维跃迁之路

来源:鲁网 2025-04-18 12:3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时代浪潮奔涌向前,中国铁路服务也在这股洪流中完成了令人瞩目的蜕变。从曾经“大锅饭”式的统一供应,迈向如今“点单式”的精准服务,这场变革不仅是服务模式的更迭,更是技术革新、管理优化、需求分层及市场化探索等多维度的深刻跃迁,彰显着中国铁路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蓬勃生命力。

一、服务模式从“统一供应”到“按需定制”的华丽转身

(一)从单调乏味到琳琅满目着力打造舌尖上的铁路。

早期的铁路运输服务如同被框定在固定模具中的产物,制式化的服务模式下,乘务人员与旅客都遵循着既定的规则完成旅程。以餐饮服务为例,彼时的铁路餐饮受限于狭小的厨房空间、颠簸的运行环境以及有限的食材存储条件,只能以千篇一律的“老三样”为主,旅客的多样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无论是长途旅行还是短途出行,餐桌上的菜品总是缺少惊喜,铁路餐饮仿佛只是旅途中勉强果腹的存在。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铁外卖”的上线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旅客只需轻点手机,通过12306 App就能预订沿途站点的特色餐食。在疾驰的高铁上,足不出厢便可品尝到陕西的“三秦套餐”——筋道的凉皮、酥脆的肉夹馍,或是来一杯香浓的现磨咖啡,感受浓郁的地域文化风情。这些特色美食不仅满足了快节奏的出行需求,更让旅途充满了别样的乐趣,实现了“舌尖上的高铁”的美好愿景,让铁路餐饮从单纯的服务转变为旅途中的独特体验。

(二)从基础保障到品质升级着力提升旅途舒适度。在过去,对于旅途舒适度的考量,往往局限于车厢内温度的调节和列车速度的提升。而如今,铁路部门在舒适度方面的探索已延伸到更多细节之处。在硬件设施上,座椅的设计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可调节的靠背、宽敞的腿部空间,为旅客提供了更舒适的乘坐体验;车厢内的照明系统也进行了优化,柔和的灯光营造出温馨的氛围,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能让旅客感受到家的温暖。在软件服务方面,乘务人员的服务更加贴心周到。从主动为旅客提供毛毯、靠枕,到及时解答旅客的疑问,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对旅客需求的关注。此外,为了满足不同旅客的个性化需求,铁路部门还推出了静音车厢,为需要安静休息的旅客打造一片宁静的空间;设置无障碍车厢,为行动不便的旅客提供便利,让每一位旅客都能在旅途中感受到舒适与尊重。

二、市场化探索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转型之路

在货运领域,铁路部门积极推行“实货制”改革,根据货物的不同需求定制个性化的运输方案,这一举措无疑是铁路市场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然而,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重庆铁路西环线招标限定了设计速度160公里/小时、要求联合体牵头人完成勘察等条款,引发了外界对于招标是否“量身定做”的质疑。这一事件暴露出在铁路市场化进程中,如何确保公平竞争,避免出现不正当的利益输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建立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机制,才能让铁路市场化改革行稳致远。与此同时,铁路的公益属性也一直是社会讨论的焦点。高铁票价是否应作为社会福利,如保持30年不涨价,支持者认为高铁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带动作用,低票价有助于促进人员流动和经济交流;而反对者则担忧长期不涨价会导致铁路运营亏损,影响铁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西安铁路局提出的“让旅客吃得实惠”理念,尝试通过中央厨房规模化降低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公益属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但如何在市场化与公益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仍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三、人文关怀:从基础保障到情感联结的温暖升华

(一)特殊节点的温情服务传递家的温暖。在特殊的节日节点,铁路服务中的人文关怀展现得淋漓尽致。除夕夜,当千家万户团圆之时,行驶在铁轨上的列车里同样洋溢着温馨的氛围。乘务人员会为旅客送上热气腾腾的饺子,与他们共度团圆之夜。正是无数铁路人的默默奉献,让每一位在旅途中的旅客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也让铁路服务不再只是简单的运输服务,而是充满温情的情感传递。(二)弱势群体关怀彰显服务的温度。铁路服务理念正从单纯的“人的移动”向“人与情感的共融”实现跃迁。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上,铁路部门推出了一系列贴心举措。针对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优化餐食配置,提供少刺、易消化的菜品;设置静音车厢,为需要安静环境的旅客创造良好的休息空间;推广电子发票,方便旅客的报销需求。对于不满14周岁的儿童和60岁以上老人,12306推出“特别照护”服务,为他们建立一人一档,提供360°全方位全链条服务:从购票协助、进站引导,到旅途中的贴心照顾,再到出站后的暖心送别,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铁路服务的精细化和人性化。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铁路服务的品质,更彰显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让铁路成为传递温暖与关爱的流动载体。

站在智能铁路的入口回望,中国铁路的这场多维跃迁远未终结。当自动驾驶列车开始测试,当“空铁联运”重构交通网络,铁路服务的进化史仍在续写新的篇章。在效率与公平、技术与人文、市场化与公益性的动态平衡中,“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始终是丈量所有改革的终极标尺。这或许正是中国铁路从追赶者向引领者转型的密码——在钢轨的物理延伸中,完成服务理念的哲学跃迁,为人民群众的美好出行和国家的繁荣发展持续贡献力量。(张楗桦)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