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药产业的蓬勃发展,中药渣处理问题日益成为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传统堆放、焚烧等处理方式不仅占用土地、污染环境,更造成资源浪费。以西安某中药加工企业为例,其日均产生100吨药渣,露天堆放导致异味扩散、污水渗漏,企业每年需支付高昂的排污费用。中药渣富含木质素、粗蛋白、纤维素及氮、磷、钾等营养成分,若直接填埋或焚烧,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释放重金属等污染物。与此同时,化学肥料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板结、生态退化,市场对绿色有机肥需求激增。如何将药渣“变废为宝”,成为破解环保与效益双重难题的关键。
基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西京学院组建以学生为主的创新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的“基于耐高温菌剂的新型中药渣快速堆肥工艺”成功落地,将堆肥周期缩短50%,为中药企业提供了一条高效、环保的固废资源化路径。
西京学院项目团队通过筛选耐高温菌株,设计一体化发酵装置,构建了“调研—工艺设计—快速堆肥—肥效检测”全流程解决方案。项目实施以后,大大节省了堆肥的时间成本,与传统堆肥需要数月时间相比,采用耐高温菌剂,在72小时内即可启动高效降解,堆肥周期压缩至30天以内。通过精准控制温度(55~70℃高温期杀菌、加速腐熟)和通风条件,确保堆体快速进入稳定状态。同时,堆肥产品资源化率显著提升,发酵后的生物肥有机质含量达62.1%(远超国标45%),重金属含量低于限值,且孔隙度大、pH适中,可改善土壤透气性,促进作物根系发育。实验显示,堆肥30天后种子发芽指数达105.3%,肥效优于普通有机肥。团队设计的堆肥工艺,直接产出颗粒型肥,其含水量稳定、肥效持久,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 884-2012)。
经过试行,采用耐高温菌剂堆肥替代传统填埋,年年节省排污费用超百万元。同时,每吨药渣堆肥可减少因焚烧产生的1.2吨CO₂排放,同时替代化肥可降低氮氧化物排放量30%。若全国中药企业推广该技术,预计年减排量可达百万吨级,为行业碳中和目标提供可行路径。
西京学院的创新实践证明,科技赋能下的废弃物资源化,不仅能破解企业的环保困局,更能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中药渣堆肥技术的突破,标志着中药产业向绿色循环经济迈出关键一步。未来,随着工艺优化与政策支持,这一技术有望在全国药企和农业领域广泛应用,书写“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共赢的新篇章。(西京学院 雷倩萍、孙田田、李娅娅)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