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一天也逛不完”的文化宝藏

山西博物院:“一天也逛不完”的文化宝藏

来源:新华社    2025-04-11 13:14
来源: 新华社
2025-04-11 13:1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对话馆长】

记者:山西博物院藏品的特色看点有哪些?

张慧国:山西博物院的馆藏文物整体上来说,文物脉络完整,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近现代,种类丰富;馆藏特色明显,以青铜器、墓葬壁画、古籍为代表;精品文物多,目前通过国家备案的馆藏一级文物已达1650件(组);民族融合文物丰富,山西作为中原与北方草原地区的连接带、农耕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处,曾是活跃的民族“大熔炉”。

一大早,山西博物院参观者排起了长队。新华社记者 王学涛 摄

记者:山西博物院陈列展览有哪些亮点?

张慧国: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叫“晋魂”,做得非常用心、丰富和细致,曾两次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主要的亮点有这么几个:

第一,它打破了常规按照时间线索“教科书”式的布展方式,而是根据山西历史文化的特点和优势“串珠成线”,同时丰满叙事体系,实现了从专业性强到故事性强的转变。

第二,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成果,丰富展览内涵。2020年至2022年,我们曾对展览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升级后1238件(组)文物首次与观众见面,讲好山西文物的中国故事。

第三,展览形式上注重“实物呈现+辅陈解读+数字化延伸”的多层次展示形式,打造重点文物的“展中展”展示方式,实现主次分明,重要文物重点解读。

第四,将不可移动文物“移”到展厅集中展示,通过实物、模型、投影、数字化等多种手段营造氛围,让观众沉浸在硕大的建筑构件模型、精致的壁画沥粉贴金工艺、栩栩如生的彩塑等艺术中,感受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激发观众到实地参观的兴趣。

记者:你会向观众推荐哪些文创产品?

张慧国:首先,以山西博物院的鸟尊、鸮卣、龙形觥等明星文物为原型制作的“显眼包”毛绒玩具,使厚重的青铜文物有了“温度”,原本庄严古老的形象变得卡通可爱,受到年轻游客喜爱。

其次,我们推出了“新晋修复师——山西博物院喊你修文物”系列文物修复套盒产品,寓教于乐。观众可以通过动手修复瓷器、壁画、青铜器等,了解文物修复师行业,感受文物修复的魅力。

此外,我们的文创产品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山西是古建大省,推出的琉璃瓦当、照壁等,让大家在美的享受中了解琉璃技艺和古建筑构件。

参观者在听讲解。新华社记者 王学涛 摄

记者:山西博物院在文物保护修复上有什么“绝活儿”?

张慧国:山西出土墓葬壁画较多,我们在墓葬壁画方面走出了一条全链条的保护利用之路,涉及搬迁、修复、实体展示、数字化、教育、文创等。多年来,山西博物院抢救性修复壁画墓葬30余座,采用“复原性修复”思路,将切割搬迁回来的壁画块拼接复原为真实的墓葬空间结构,最大限度保持壁画墓葬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备受业界推崇。去年,我们把一座金墓搬到展厅展览,让观众沉浸式“进墓”参观,引发网友热议。

山西博物院还入选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名单,我们通过以项目带队伍的方式,培养高精尖的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在近年的全国文物修复技能比赛中,两名工作人员获得瓷器组和金属组第一名。

策划:刘江

文字:王学涛

视频:张哲

统筹:孙闻、朱舜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山西分社联合制作

【责任编辑:程尔凡】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