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4月8日,美方宣布将自华进口“对等关税”提高到84%,并将提高我输美小额包裹关税。随后还不断放出威胁,目前已将对华关税提高至145%。美国政府“对等关税”等消极、激进政策的推出标志全球化进入转折点。关税提升了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的成本、降低产品出口竞争力,显著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剧贸易摩擦和全球经济波动。
起初,美方加征关税确实给我国部分出口企业带来冲击,订单减少、利润压缩。然而,我国企业迅速调整策略,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品高端化升级,从而提升产品附加值,降低对价格的敏感度。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贸易额持续增长,分散了对美单一市场的依赖。反观美国,国内消费者面临物价上涨压力,企业进口成本飙升,供应链受阻,加征关税并未实现美方预期目标,反而使自身经济陷入困境。随着时间推移,美方关税战的无效性愈发凸显,其边际效应递减也在意料之中 。这场“关税战”持续至今,通过抬高关税对华施加压力的做法实际上意义不大。接下来,即使美方执意继续用关税“出招”,也只是放“空炮”和“无效炮”,没有太大意义。
面对关税冲击,企业需要从短期应对进入战略调整,通过成本控制与合规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供应链重构战略等战略组合,将外部压力转化为结构性升级的机遇期,推进供应链绿色化、智能化转型。
成本控制与合规战略。通过精细化运营来应对关税压力。企业可通过数字化转型、成本控制等方式,削减非核心开支、优化物流与库存管理,维持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的动态适应能力。例如,20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制造商在美国市场面临高额关税和进口限制。通过引入精益生产方式(Lean Production),减少浪费,降低单位生产成本 提高了生产效率。中国安防产品在面临2018年以来的高关税情况下,通过管理优化,精简组织结构,提升运营效率,优化供应链流程,减少库存积压,加快资金周转,降低运营成本,保持了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本轮美国针对多国加征关税,对主要国家均有影响。在美国市场,中国企业仍保留一定的相对竞争优势。
创新驱动战略。持续创新是中国企业提升国际市场溢价能力的关键。中国出口企业在关税冲击下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多项研究成果显示。20 世纪 80 年代,索尼、松下等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推进高端技术驱动型创新,创新驱动使日本企业在贸易保护主义的环境下仍保持了全球竞争力。面对关税战,企业可以通过把握全球产业数智化转型趋势,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品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以保持产品的溢价能力,降低对低成本出口的依赖,“以质换量”减缓关税冲击的不利影响。
市场多元化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是中国企业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分散风险的重要举措。进入新兴市场有助于企业获取新的增长点,优化资源配置。中小企业和轻工业企业可通过拓展东盟、拉美、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根据目标市场消费习惯,调整产品功能与包装设计推进多元化产品,基于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消费者偏好,分析目标市场产品定位。利用机器学习等模型通过分析顾客的购买模式来识别新兴趋势,促使企业及时调整商品供给,提升供需匹配效率,减少市场信息不对称,推进AI与云技术驱动的营销出海。
供应链重构战略。企业通过“区域替代”重构供应链,可以更好整合全球要素资源,对冲贸易壁垒。20世纪30年代,面对全球关税战,一些企业采取了业务调整战略,如通用电气构建本地化供应链、可口可乐公司海外建厂。20世纪80年代日本车企为应对美国贸易制裁,将30%产能转移至北美本土,以投资换市场。中国企业依托全球制造业中心的规模优势与完整产业体系,加强布局,可以有效实现风险区域隔离与成本控制。
面对关税冲击,经济不确定性显著增强,中国企业应破浪前行,以开放、创新态度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时代大势,变为危机,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布局,重塑企业全球化战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国际贸易室主任、研究员 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