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4月10日电 (记者 吴燕博)不论寒暑,嵩山少林寺、嵩阳书院、中岳庙等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吸引着海内外游客,不少游客直呼这里的古树令人痴迷“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
嵩阳书院“将军柏”树龄至少4500年,被植物学界测定为原始森林的遗物,树高约18.2米,胸围13.6米,平均冠幅19米。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中岳嵩山时见其粗壮挺拔,赐封其为“将军柏”。1750年,40岁的乾隆皇帝巡狩中岳在嵩阳书院观赏这株柏树,并为其作画《嵩阳汉柏图》。2010年乾隆皇帝的御笔画以8700多万的天价被买家收藏。
2023年,“将军柏”和中岳庙古侧柏群入选全国“100株最美古树”和“100个最美古树群”。中岳庙古侧柏群共计330余株,平均树龄约850年,其中树龄3500年至4000年的有10余株,古柏千姿百态,有三公柏、卧羊柏、猴柏、狮子柏等,或树冠如盖、或枝干虬曲,与古建筑相互映衬,景观独特、历史文化内涵丰富。
古树保护任重道远
然而,近20年前修复它们的艰辛,靳红军还历历在目。55岁的靳红军就职于登封市文物局,2004年至2007年期间,成为嵩阳书院“将军柏”的专职保护员。
站在“将军柏”旁,他对这株古树历年来的生长修复过程如数家珍,仿佛老友。2004年,在知名古树保护专家——北京市园林局高级工程师丛生教授的指导下,登封市文物局对生命垂危的将军柏实施全面的树体修复和地下复壮工程,耗资数十万元,终使古柏恢复生机,喜发新枝。
当时,将军柏树上部分主要做了去腐、杀菌、防腐处理、树体加固、支撑等保护措施。树下部分的工程难度也很大,由于几千年来社会变迁,地下埋有好几块碑座,影响其根系生长;加之嵩阳书院从北魏嵩阳寺到五代十国的太乙书院,再到宋代的嵩阳书院,院内建筑不断维修扩建,将军柏生长空间被人为缩水,扩建维修时的建筑垃圾铺撒在将军柏周围,抬高地面等等。为了给将军柏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需要把地下几吨重的碑座移至它处,把地下的建筑垃圾清理,更换熟土,回填营养土并设置渗水井,开挖复壮沟,设置透气装置等保护措施,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靳红军详细回忆道。
“将军柏保护不是一次就能彻底完成,树是活着的生命,更不可能达到一次保护一劳永逸,后续每年还要做日常养护,遇到新的问题还要进一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虽然早在民国时期1936年,登封县县长毛汝采到任后,发现古柏常被盗伐,就组织为嵩阳书院、中岳庙等地古树编号,并亲自到上海订制搪瓷名牌,以加强对古树的保护管理;但2004年那次将军柏修复是登封市有史以来第一次投入这么大的人力财力开展古树保护,同时也掀开了登封古树保护的开端。
经过丛生教授的专业培训和日常经验积累,2008年靳红军开始主持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古树名木保护整体工作,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准备。
8处11项历史建筑所在地共有878株古树,工期紧、任务重。一些古树长在山坡上,设备材料的运输成问题,他就带领工友肩挑背扛一件一件的往上运,为了节省工期和工人吃住在山上,渴了喝山泉,饿了啃方便面,吃个烧饼。晚上设备、材料放在山上不放心,他就搭个临时棚住在那儿,有一次晚上下雨、山上风大,把临时棚刮塌,他用雨布包住身体在山上坐了一夜。
中岳庙占地面积大,古树多,原来的五六个工人已经远不够用,他就发动现有的工人帮忙找,共招来四五十个人,可工人招来了他们又不会干,他作为现场负责人犯了难,一个人躲到东岳殿后面急的直掉泪。冷静下来后,他把工人分成两组,进行简单的实地培训,遇到工人不懂的问题,他就一棵树一棵树地跑,在每棵古树的施工脚手架上不停地爬上爬下、亲手示范。一连几天累到高烧不退,白天咬牙坚守在在施工现场,实在撑不住就蹲下休息会儿,晚上下班回家扎针输液。最终顺利地如期完成对所有古树的保护工程。
漫步在中岳庙古树群,靳红军动情地讲述起当年的不易和坚持。然而最难的是古树下的土壤类似观音土,天气干旱、土壤中没有水分,土太硬不易挖掘,离古树太近也不能使用机械,“一米长的复壮沟需要两个工人挖一整天”。正值春节假期,在中岳庙一株古侧柏旁,他见到准备在此烧香祈福的游客,上前耐心劝说“其实对古树最好的敬拜就是干旱季节浇几桶水”。
中岳庙和嵩阳书院一样,几千年来不断扩建,对古树的生长也造成了一定干扰。靳红军感叹,“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这些古侧柏的生长很缓慢。由于当年的树龄鉴定方法有限,现在看来一些一千多年的古树真实年龄极有可能也在三四千年以上。而且古代建筑有重视自然环境和风水的传统,往往会在有古树的地方建设寺庙,中岳庙的许多古树树龄很可能被严重低估了”。
2024年,从事古树保护20年的靳红军被纳入国家林业局的专家库,目前已为全国2万多棵古树“疗伤”,足迹遍布河南、山西、陕西、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地。靳红军的手机号码就像急救电话,一个电话他就会驱车前往各地帮助修复古树。
“古树保护是一门综合性多学科的专业,涉及土壤学、气候学、树木学、昆虫学、力学等很多知识”,靳红军介绍。除了古树常常遇到的主干空心腐朽、倾斜等问题,要做好防腐、修补和树体支撑加固以外,可以在古树旁边设置篱笆等透气围栏,种植一年生的花卉植物,但要谨慎种植早熟禾、黑麦草、狗牙草等会与古树抢占养分水分的草类植物,容易造成地表土壤板结。“北方古树做到浇水透气,南方古树做到排水透气就可以了。适量的浇水、施肥、定期松土透气等日常养护才是最重要的”。
神圣古树与乡村振兴
提到人为因素对古树生长的影响,靳红军谈起,只要不伤害古树的枝干和根系,人类敬拜行为对古树的影响不大,民众对古树的敬畏心是淳朴而神圣的。
他谦虚地说道,自己不是专业院校出身,因为热爱而坚持,“我的很多学问来自民间老百姓,主动和当地人攀谈聊天、深入了解古树的生长环境,才能因地制宜、保护好古树”。
几年前,靳红军前往少林寺附近的雷家沟村,保护几株生长在山坡岩石缝里的古橿子栎树,树下有一处清代乾隆年间的石头小庙。附近放羊的大爷告诉他,自己80多岁了,小的时候古树就那么粗了,很可能是常年的雨水冲刷把树根部的土壤冲走了。说话间看到羊跑近老树、大爷立马驱赶道“老树是圣洁的,绝对不会让羊靠近,哪怕是掉落在地上的枝叶,也不给羊吃”。
与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隔路相连的雷家沟村,钟灵毓秀,清幽神秘,是中华雷姓、方姓、王姓的起源地,辖区内轘辕关古道开凿于距今3000多年的夏王朝二里头时代,是河洛盆地通往黄淮平原的的重要通道,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电影《少林寺》的原型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村里千年古橿子栎、国槐、娑罗树、大叶杨等10多棵古树。
2015年以来,该村停止挖山采石产业,大力加强古树等生态修复保护和特色民宿建设,为山坡上的古橿子栎树修建生态公园,在通往古树的山坡上修建“僵山路”,将古树附近的小池塘扩建为“镜心湖”、旧窑洞等民居升级改造成特色民宿。目前已是郑州市美丽乡村精品村、国家森林乡村。
33岁的雷家沟村委、嵩山心意风车农场的农场主刘晓辉介绍,“古树既是雷家沟村的历史见证者,也是主要风景。村里每年承接游客10万左右,许多游客来古树打卡拍照。正在建设的村史馆也将以古树历史文化和生态景观为引,宣传好雷家沟村的古村落文化,吸引更多游客深入了解底蕴深厚的天地之中嵩山文化”。
登封市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有7400多棵,其中散生古树2020棵,占郑州市古树名木数量的一半。除了嵩山风景名胜区规划区域内1122株古树,少林办事处等城市建成区内古树有5个种类26株,各乡镇(街道)则有古树20个种类872株。
2021年,当地林业局就组织团队、踏遍小城乡野,拍摄了52期系列微纪录片《古树神韵》。后来也相继举办古树文化科普展览、古树绘画等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共同参与古树名木保护的良好氛围。今年1月,河南省林业局的工作人员还来到雷家沟村,数字采集古树的3D图像信息,为建立古树云博物馆试点。
登封市绿化工作服务中心主任赵小莉介绍,登封古树除了柏树、橿子栎树、皂角树、枣树等实用树种,在许多村落、古寺庙等地也能看到老槐树,据说是明初(1370-1417年)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迁至当地的一种历史纪念。
距离登封市区西南约10公里处的大金店镇袁桥村,村口处不远一株500余年的古槐树就记录了整个村子的移民发展历史。这棵古槐树高约14米,胸围3.2米,平均冠幅12.5米,覆盖区域面积约80平方米,树身已经空了,却依然虬劲挺拔、郁郁葱葱。
袁桥村是一个保存比较完整的古村落,村民几乎全部姓袁。据历史记载,袁桥村立村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最先到此落脚的袁氏先祖袁克诚带着9个子女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徙而来,在村子里种下九棵槐树,让自己的后世子孙永远记住,袁家的根在山西洪洞的大槐树旁边。因村东河沟内常年流水,于是举家动手在河沟上修筑了一座石拱小桥,“袁桥”的名字也由此而诞生。经过历史变迁,老槐树只剩下这一棵。
老槐树前的那家普通农户走出了一位在登封颇具影响力的杰出民营企业家、郑州市磴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占国。73岁的他曾撰文回忆小时候与爷爷奶奶一起敬拜“槐仙爷”的细节,诉说对老家这棵古槐的崇敬、神秘和亲切感。现在,袁占国的老家已成为村里的慈善工作站,也是河南省第一家村级慈善工作站,由袁占国三兄弟于2015年5月出资成立,每月给65岁以上的老人发养老金300-1000元,资助贫困学生等。55岁的村支部委员袁进义笑着说“我父母每个月能拿到1000多块养老金,我给他们钱都不要”。
除了老槐树,袁桥村有一座距今约 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袁桥遗址”、440多年历史的三层青砖避难楼、500多年的石臼爻等,拥有登封最多、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100 多间传统北方 “四合院建筑”,还是中共登封县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地,具有重要的红色文化价值。
2017年,袁占国兄弟三人为保护袁桥村的历史文化、帮助村民脱贫,成立了“河南袁桥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有限公司”,维护修复古树古建筑,修建古寨墙寨门、村史馆、私塾学院、农耕文化博物馆、特色民宿等,在村北部建设了村民安置新区,对村落周边环境进行改造提升,配套景观水系、儿童乐园等旅游设施,还开发了林果种植、农业采摘、旅游观光等项目,每年游客达100万人次。2022年,该村被评为国家3A景区、中国传统村落、郑州市乡村旅游特色村。
袁桥古村修复保护项目已经投资3亿多,其中争取到政府政策资金3千多万。2023年,袁占国的弟弟袁占欣为《话说袁桥》一书作序时谈到,“能把袁桥村的历史文化原汁原味地保护下来并传承下去,是我们弟兄的最大心愿。这个项目不会像其他工业项目那样迅速能赚回头钱,这是个百年后人们从中受益的项目。”
农村天地大有可为
春节前夕,1月27日晚,在结束了一天的采访后,我收到靳红军老师微信转发的一篇文章,国务院公布《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自2025年3月15日起施行。该条例旨在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传承古树名木文化;呼吁结合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传统节庆、民俗等,挖掘古树名木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促进古树名木资源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在这方面,雷家沟村和袁桥村都走在了前列,登封市还有不少乡镇村庄有发展古树古村文旅的潜力。例如,建镇历史可追溯至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7年)的东华镇,域内有古树84棵,坐落在登封市区南12公里处、南依伏牛山、北临颍河,商贸繁荣、交通便利,拥有许由墓(许由:上古时期尧时的圣贤隐士)、程窑遗址(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遗址)、周庄全神庙石刻(含古戏楼)等文物史迹10余处,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的核心传承区(技艺始于唐,兴于宋)。
其中,周庄村全神庙石刻(含古戏楼)共有7座碑刻,记载了佛道一体的竹园寺自明嘉靖六年(1527年)至清朝数次翻修扩建殿宇与戏楼的历史,及其与少林寺的渊源;寺庙附近100米处一株500多年的老槐树见证着这些历史变迁。周庄村是郑州市林业生态村,有古树竹林古庙古戏楼、老炮楼老水库、铁路穿过山水田园等自然人文风光,每年春节庙会、油菜花开的时候等都吸引周边不少游客打卡采风,不少传统文化研学团体也前来观光。
近些年,村里修建水泥路、路灯、自来水等,村民还自发集资修复了寺庙。周庄村新上任的村支部书记张浩然今年27岁,从部队退伍回来5年多一直在村委工作,致力于家乡建设发展。他感慨“小时候上幼儿园每天都经过老槐树,它是我们村数百年发展的见证。村里将进一步完善污水垃圾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改善老槐树附近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之前有一些人士在村里考察修建水上滑道、火车观光等游乐设施。老槐树附近有一批无人居住的传统砖瓦民居建筑,也欢迎有意向的企业家前来投资改建民宿,发展生态文旅产业,我们将竭力做好服务,让他们高高兴兴来、高高兴兴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