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4月9日电(记者樊曦、杨绍功)穿江达海!4月9日,在长江入海口的江苏南通海门,我国自主研制、最大开挖直径达16.64米的“江海号”盾构机缓缓启动,新“万里长江第一隧”、我国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正式开掘。
图为“江海号”盾构机内景。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海太长江隧道北起南通海门区,南至苏州太仓市,由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建设、中国铁建铁四院设计、中铁十四局施工。线路全长39.07公里,包含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标准,设计时速100公里。其中中铁十四局承建的盾构隧道段长9315米,采用“江海号”施工。
江底下打隧道,有哪些难题?
“隧道所处地区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设计与建设难度极大,具有超长距离、超大直径、超高水压、超大埋深等特点。”中国铁建铁四院项目经理陈俊伟说。
据介绍,“江海号”盾构机总长145米、重约5000吨、装机总功率11300千瓦,进行超长距离独头掘进,需穿越淤泥质粉质黏土夹粉土、粉细砂复合地层等复杂地质带。同时,隧道最大埋深约75米,最高水压达7.5巴,相当于指甲盖大小的面积承重7.5公斤,对刀盘刀具、泥浆环流部件耐磨性、可靠性要求高。在穿越长江及两岸大堤时,盾构施工沉降要求控制严,施工难度极大。
图为工人在检查盾构机设备运行情况。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面对复杂地质条件,“江海号”如何在波涛之下,穿越长江天堑?
“针对工程施工风险和难点,盾构机研制团队对盾构机刀盘刀具、主驱动、推进、同步注浆等九大系统进行创新攻关。”中铁十四局项目总工程师游少强说。
——盾构机“牙口”锋利,“心脏”强大:配置具有常压换刀功能的软土刀盘和合金大、硬度高、覆盖广、耐磨强的切削刀具,主驱动配置伸缩功能,有效避免特殊情况下刀盘异常受力造成主轴承过载,方便换刀作业、辅助刀盘脱困;
——盾构机“大脑”敏捷:搭载超前地质探测预报、刀盘磨损检测、主驱动状态监测等智能化装备系统,最大限度实现盾构机各部件的“可测、可视、可修、可换”;
——盾构机“血管”通畅:刀盘开口率大,配置高压力、大流量的中心冲刷系统及刀盘结泥饼预警系统,应对软土地层掘进难题;应用自主研发的第四代同步注双液浆技术,实现盾构隧道沉降的毫米级精度控制……
海太长江隧道建成后,一条双向六车道的高速公路隧道,引领车辆实现从用时1小时到仅需10分钟的长江穿越。
遥远天堑,再展通途。更优化的长江干线过江通道,更融合的沿江城市群跨江发展,将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注入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