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兰考考城镇:党建引领树新风 移风易俗润民心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4-08 16:26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4-08 16:2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四月芳菲,春意盎然。一场特殊的订婚仪式在城东村村民王卫强家院中举行,没有喧天的锣鼓、堆叠的礼盒,取而代之的是鲜红的《婚事新办承诺书》和乡亲们真诚的祝福。该镇党委书记孔令成、镇长李良带领班子成员,与县委第四巡察组组长许宏波一行,共同见证党员干部赵保安之子与王卫强之女践行"低彩礼"婚俗的庄重承诺。当两位新人齐声诵读"婚事从简、彩礼从低、幸福从心"的誓言时,这场被村民称为"三杯清茶定终身"的简约仪式,标志着考城镇以党员干部为突破口的移风易俗改革进入深水区。

制度重塑:构建婚俗改革四梁八柱

考城镇将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2025年初出台《红白事操办指导标准》,构建"政府引导+村民自治+典型示范"三维治理体系。在婚俗改革中创新提出"三新三简"标准:倡导集体婚礼、旅行结婚等新形式,推行仪式流程简化、宴席规模缩减、彩礼金额限定的新规范,打造家风传承、文化浸润的新内涵。目前全镇50个行政村均建立红白事操办细则,将"彩礼不超过9万元""宴席不超过15桌"等条款写入村规民约。

据城东村红白事理事会会长任保胜介绍,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组织村民代表对红白事标准进行三轮民主协商,形成的10条实施细则既保留传统礼仪的文化内核,又剔除铺张浪费的陈规陋习:婚宴每桌成本压降至280元以内,迎亲车队不超过10辆。新规实施半年来,该村婚嫁成本平均下降65%,群众满意度达92%。"省下的10万元彩礼钱,给孩子们买了辆农机搞生产,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嫁妆!"王卫强的感慨道出群众心声。

先锋示范:党员干部立起新风标杆

在当天的订婚仪式上,赵、王两家作为公职人员家庭践行婚俗改革的典范,主动放弃18.8万元彩礼,仅以"一束鲜花、两套书籍、三斤喜糖"完成定亲。这种"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的示范效应正在显现:3月以来,全镇105名党员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136户群众简办红白事,累计节约资金280余万元。

考城镇建立"三级联诺"机制强化示范引领:班子成员分包管区督导、村支书立"军令状"、党员户挂牌亮责。通过"红白事报备-监督-公示"闭环管理,已对3起违规案例通报批评,2名村干部被约谈。镇长李良介绍,党员干部家庭带头签订承诺书,在红白事办理中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已成为全镇新风尚。

系统治理:文明新风滋养乡风民风

移风易俗改革在考城镇并非单兵突进,而是与文明实践、文化惠民、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在大王庄村"乡村光荣榜"选树暨“焦桐传声”移风易俗宣讲会上,被评为"移风易俗好榜样"的张金芝分享女儿践行婚嫁新风的故事:"闺女把19万元彩礼主动降到6万元,不仅能用文明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而且镇领导还亲手给俺颁发荣誉证书,披红挂彩的多有面子啊。"目前全镇各村通过红白理事会收集建议280余条,化解纠纷17起。

创新构建的"三查三访"监督体系成效显著:村红白理事会日常巡查、镇纪委专项督查、公共服务部门随机抽查相结合;通过入户走访、电话询访、网络接访收集民意。针对"隐形彩礼"等新问题,志愿服务队入户释法说理。在城东村史馆,“我们的家训”主题墙上,20余个家族提炼的新时代家规构成独特景观。王氏家族“婚事新办传佳话,丧事简办显孝心”的家训,正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缩影。

青春赋能:婚俗新风吹拂年轻一代

考城镇党委、政府推出的"新风使者"培育计划,要求每管区组建一支青年志愿服务队,开展婚恋观讲座、红娘培训等活动,目前己开展7场。在近日举办的“鹊桥”相亲会上,党委委员卢建威结合案例分析,讲解《民法典》婚姻家庭条款,60余名青年签署《抵制高价彩礼倡议书》,19对新人采用融入家风承诺的"新风婚书"。胡园子村95后党支部书记胡亚国"新风直播间"通过云端传播文明理念,单场吸引2.3万人次围观。

马庄村闫博、田珍新婚夫妇的中式传统婚礼成为移风易俗的典范。花轿迎亲、拜堂奉茶等仪式再现传统文化精髓,"没有彩礼负担,我们用积蓄办家庭农场,和乡亲们共同致富"的宣言,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副镇长郭晓岩表示:"通过年轻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文明新风,让改革更具生命力。"

成效与展望:文明新风吹绿乡村振兴路

在紫藤掩映的文化墙上,"红白事操办流程图"与"乡村振兴规划图"相映生辉。截至4月初,全镇婚嫁彩礼均值同比下降58%,红白事支出减少42%,新增文明家庭226户。党委书记孔令成表示:"移风易俗改的是旧弊,立的是新风,润的是民心。我们将持续深化婚俗改革,让文明新风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如今,考城镇正将移风易俗经验向产业振兴、生态治理、共富工坊建设等领域延伸。每逢周末,由镇村党员干部志愿者组建的"移风易俗宣讲团"以“幸福饺子宴”为载体,把文明理念融入各项重点工作;"文明积分赋能"制度与特色种植项目挂钩,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这片焦裕禄精神发源地,正用新时代的"绿我涓滴"汇聚乡村振兴的"千顷澄碧",书写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时代答卷。(图/李德明)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