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株洲市渌口区关王村,来胡子便民店的“湘村636”标识在青山碧水间格外醒目。这家由传统杂货铺蜕变而成的标准化现代终端,以规范的商品陈列、智能的管理系统和店主热情周到的服务,描绘出乡村振兴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精致店面与白墙黛瓦的民居、蜿蜒平整的公路相映成趣,演绎出一首现代终端建设与新农村发展的协奏曲。主人公易启来,正是这首交响乐曲的演奏者之一,从“打工人”到“乡村服务家”,他的故事,组成了这首动人乐曲中最美的音符。
从流水线到“乡愁线”,小老板的初心与抉择
易启来整理货柜
“在外打工十几年,最惦记的还是屋里头的热饭热菜。”易启来,关王庙村村民口中的“来胡子”,曾是浙江温州工厂的一名普通工人。2018年,他做了一个让工友惊讶的决定——辞去月薪过万的工作,回乡开一家便民店。
“儿子上初中了,家里老人身体也不好,隔着千山万水,总不是办法。”谈及回乡初衷,他搓了搓布满老茧的手,眼里泛着光。
起初,村里人并不理解:“厂里安稳,钱又多,回来开个小店能赚几个钱?”但易启来心里却自有一本账:关王庙村地处渌口区偏远山区,村民买包盐都要骑车到镇上,更别提代缴水电、收发快递这些“城里服务”。恰逢渌口区人社局大力推行“返乡创业扶持计划”,他立刻抓住机遇,提交了申请。
2022年,他的小店成为渌口区第一家建在村里的“湘村636”,在株洲市渌口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帮助下,他重新规划店内布置,探索个性化功能分区,设置卷烟陈列区、副食区和收银区等,并对商品进行精细分拣,提升顾客的购物体验,小店变了模样,生意蒸蒸日上。
直播间搬进小卖部 ,乡土货飞进千万家
易启来开展助农直播
“家人们,这是咱村阿婆手作的霉豆腐,干净卫生,配粥一绝,不论是自己吃还是送人,都是难得的佳品。”在来胡子便民店的乡村振兴专柜前,易启来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对着镜头吆喝,身后的专柜架子上,整齐码放着土蜂蜜、辣椒酱等特色农产品。
每周三晚,易启来都会打开手机,帮乡亲们义务带货。起初面对镜头说话都发抖的他,现已陆陆续续摸索出了直播的门道。把手机对准土灶展示辣椒酱的制作过程,带着网友“云参观”土鸡的生长环境,在网友认领的菜地里现场摘菜……
不仅如此,他还专门制作了《助农档案本》,里头详细地记录着刘婶家的蜂蜜产量、张叔家的土鸡蛋上市时间。当广东打工的老乡留言预订辣椒酱时,他会细心地贴上“思乡包裹”便签。
他憨憨一笑:“比起赚钱,乡亲们笑着数钱的样子更让我得劲。”
便民站成了“连心桥”,乡情托起幸福路
爱心图书角
“以前我觉得开店最重要的就是赚钱,现在,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赚人心’。”易启来说道。
如今的来胡子便民店早已突破传统小店的边界——货架旁增设的“惠农服务区”上,整齐摆放着快递包裹、水电缴费POS机;“爱心图书角”的书架上,儿童绘本与农技手册相间陈列。
作为渌口区局(分公司)“农网终端赋能乡村治理”的示范点,这家小店日均办理代缴水电、收发快递等便民服务30余次。
络绎不绝的顾客选择在这里歇歇脚、唠唠嗑,或是捧一杯热茶,或是打开一本书籍,乡趣在此刻、此地更加生动地展现。在这青山环抱的村落里,这家小店正书写着“小终端、大服务”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从“打工仔”到“乡村服务家”,易启来的故事并非孤例。在渌口区,已有6名返乡创业者通过“湘村636”建设找到人生的新坐标,累计带动助农产品销售十万余元。
正如易启来店门口那副自创对联上所写:“一根网线连四海,半间小店暖乡邻。”这或许正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当无数“易启来”选择扎根乡土,用汗水浇灌希望,那些曾被城市化浪潮冲淡的乡情,终将在阡陌田间重新生长出血肉,绽放出光彩。(彭汐)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