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湖南邵阳洞口县的山坳里已经飘来阵阵酸甜的香气。李乐成站在老宅后的山坡上,望着层层叠叠的杨梅林在霞光中舒展枝叶。十年前那个背着行囊离乡的背影,与此刻满山遍野的果实重叠,凝聚着一篇关于乡村振兴的故事。
(嫁接后的杨梅树上挂满“金”果实)
归乡拓荒:从“酸果子”到“金产业”
2021年,在外打工的李乐成因屡屡受挫,便决心回家创业。回到家乡,他看见家家户户门口摆着一箱箱杨梅——这是村民每年雷打不动种植的土产,可现在几乎卖不出去、烂在箱子里。这么好的东西,怎么成了滞销货?
那时的杨梅林还散落在各户自留地里,五月收果时,青石板路上滚落的梅子能铺成花毯。可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只能用竹竿敲打枝头,任由七成梅子烂在地里。“咱们这的杨梅以前可是十里八乡的好东西,现在倒成了酸掉牙的赔钱货。”村支书的话让李乐成心头一颤。
那年秋天,28岁的李乐成带着农科院新培育的杨梅种苗返乡时,村里人都说老李家小子疯了。嫁接后的杨梅树第二年就挂出乒乓球大小的果实,冷链车开始定期进出村口,那些曾经荒废的坡地上,逐渐立起了连片的防鸟网架。
(“梅好时光”牌杨梅与“湘村636”加盟终端店合作)
品牌破圈:“小杨梅”也能闯出“大天地”
2023年盛夏,这个村落的杨梅加工车间里第一次飘出蜜饯的甜香。李乐成记得很清楚,那天他蹲在厂子的台阶上,看着工人把最后一批杨梅蜜饯装上冷链车。突然响起的手机提示音显示,他们在电商平台单月销售额突破五万元。这个数字背后,是整整三年与168家网店谈判被拒的坚持。
转机出现在与洞口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合作。当“湘村636”加盟店的绿色招牌在他的小店亮起时,杨梅系列产品占据了整整三个货架。设计师将杨梅花纹融入包装,开发出梅子酒盲盒、古风梅干礼盒,连快递箱都印着“梅好时光”的标志。洞口县局还派来了专门指导的经理——这些年轻人教会李乐成如何用短视频记录杨梅生长,直播间里,老梅农用布满茧子的手剖开果肉,向观众们耐心讲解着。
如今打开手机地图,村内蜿蜒的山路旁,有5个杨梅采摘园。去年“梅好生活”特色品牌一炮而红,前来游玩来的游客在民宿留言簿上写道:“原来杨梅茶配烤糍粑,也别有一番滋味。”
(杨梅采摘现场)
青山答卷:用青春绘就振兴“新图景”
此刻回望,杨梅产业已为本村带来了极高的年产值。但更让李乐成欣喜的是那些悄然改变的生活图景:村里的小学新建了塑胶跑道,村口多了一排白墙黛瓦的“杨梅小院”,就连七十岁的王阿婆都在村里的研学基地当起了“杨梅蜜饯制作导师”。
在县职业中专的培训教室里,30名“新农人”正在学习短视频运营。他们当中有人是返乡大学生,有人是曾经的建档立卡户。教室后墙挂着“一村一品”示范镇的牌匾,窗外的晾晒场上,正在试验立体式风干设备。李乐成常在这里给学员讲十年前的故事:“那时候我们用柴火烘杨梅,要守着灶台三天三夜。现在手机APP能实时监控所有烘干房的温湿度,方便得很。”
深秋时节,通往梅林观光带的柏油路正在拓宽。工人们栽下新一批杨梅树苗时,李乐成在朋友圈发了张无人机拍摄的航拍图:翡翠色的梅林沿着山势起伏,像给群山系了条碧玉腰带。他配的文字是:“前人种梅止渴,我们种梅筑梦。”
现在的流水线上,经过365天陈酿的杨梅酒正在贴标,瓶身上印着的“洞口县黄桥镇石狮村杨梅”二字,在暖光中泛着淡淡的金色。等山风掠过万亩梅林,便将清甜的香气送往更远的地方——那里有正在生长的振兴新故事,还有永远不会褪色的乡土中国。(付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