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杀青啦。”武冈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青年员工杨璇在朋友圈晒出视频拍摄花絮,收获满屏点赞。在武冈烟草搭建的融媒体舞台上,这样的青春身影已成常态。当数字化转型浪潮奔涌而来,武冈烟草正以创新思维构建青年成长生态——让业务骨干执笔写脚本、让一线员工本色出演、让真实人物成为故事原型,用青春视角讲述烟草故事,以创新表达传递行业温度。
初心不改,记录微光成炬的故事
(图为军嫂王叶玲的全家福)
“叶玲同志:收到你单位的《清廉家书》深受触动,国无廉则不安,家无廉则不宁。作为人民子弟兵、作为你的家属、作为党的工作者,清廉是对群众服务、对家负责、对党忠诚的直接体现。思虑许久,回信共勉……”书不尽意、纸短情长。这封获得邵阳市优胜奖的清廉家书里,记录着军嫂王叶玲与丈夫两人虽相隔千里却共同怀揣创造美好生活愿望的爱情点滴,字里行间跃动的不仅是伉俪情深,更凝结着烟草人“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信念。
五年前,王叶玲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和灵动的文字,联合青年伙伴们一同发掘武冈烟草那些微光逐梦的故事,拍摄了微视频《光》画面里,客户经理唐祎在护理病父的深夜撰写直播教案……“我们不是在创作故事,而是在记录时光。”这部珍藏着武冈烟草特殊记忆的《光》,斩获全省商业系统党员教育篇二等奖,也成为武烟人的精神坐标。
扎根业务,演绎群众关心的故事
(图为《办证不能有“门道”》结尾画面)
“杨经理,视频里那个办证骗局太真实了!”零售户老陈指着手机屏幕激动不已。由青年员工自编自导的普法短剧《办证不能有“门道”》,将生硬的政策条文转化为市井街头的生动故事。剧中那个想走“捷径”的杂货店老板,正是创作团队走访14个乡镇采集的典型案例缩影。
青年员工杨璇“演员”生涯的起点,始于单位正拍摄的普法宣传短视频《办证不能有“门道”》。视频通过一名误以为能靠“走门道”办证的老板被骗的故事,提醒广大群众按正规渠道办证。随着电子烟监管新政落地,创作团队再次敏锐捕捉社会热点,筹备拍摄了警示短剧《电子烟之网络狂飙》。电子烟网店老板周大毛的堕落轨迹令人警醒,该剧采用纪实风格拍摄,将执法现场、后台数据监控等真实场景融入剧情,这种“政策解读+情景演绎”的创新模式,正在形成可复制的宣传范式,也带来看得见的工作实效。2024年以来,武冈烟草查获辖区内首起向未成年人销售“烟卡”案件,破获电子烟案件2起,捣毁制假黑作坊1个。
一路追风,续写热爱不息的故事
(图为团队拍摄片花)
在武冈市德江村国道上,武冈市第一家湘村“636”的霓虹照亮夜归人的路途。店老板杨建信用心经营着这家小店,每日来往的顾客络绎不绝。唐祎是杨建信曾经的客户经理,也是这家湘村“636”从0到1的见证者。初次上门拜访,唐祎就注意到老店角落里那台半新的机车,她对杨建信的了解也从机车延伸到家庭,鼓励他一步步开口营销、优化陈列、扮靓店面。渐渐地,杨建信把生意做成了情谊,成了德江村人人点赞的好老板、好邻居。
当唐祎把店主杨建信的故事搬上银幕时,谁也没想到这个照顾失聪长子、供幼子读书的父亲,竟把人生困境唱成了奋进之歌。影片《追风》里,机车轰鸣声中掠过的不只是山水风景,更是一个男人与命运赛跑的轨迹。该片在新华社上线后点击量迅速突破30万次,当这个把“生意经”写成“温情诗”的汉子在镜头前腼腆一笑,无数观众看到了奋斗者最美的模样。当画面扫过店内背柜上被时常擦拭的“优秀零售户”奖状和众多奖杯时,屏幕外那道追风的身影穿梭在送货路上,续写着永不谢幕的生活赞歌。
“最好的剧本永远写在一线,最美的镜头始终聚焦平凡。”从清廉家书到普法短剧,从工作纪实到乡村烟火,武冈烟草的青春创作团队始终将镜头对准大地。在这方没有聚光灯的舞台上,属于奋斗者的故事永远未完待续……
通讯员:禹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