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壮锦“活”在当下

让壮锦“活”在当下

来源:崇左新闻网 2025-04-03 13:5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 本报记者 蒋欣攸 张丽萍

走进龙州壮锦世家工作室,最吸引记者的,是满墙的壮锦围巾。

色彩浓郁、用线较粗的是早些年的产品;淡雅精致、手感细腻的是这几年推出的新品。新老产品的比例变化,清晰折射出工作室主理人创作重心的转变。

守传统、搞创新,与时俱进适应市场……眼前一面五彩斑斓的“围巾墙”,浓缩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织技传承人李素英的十年来时路。

1“跨界”融合 传统壮锦注入新元素

问起李素英最得意的作品是哪一幅?她必会拿出《蝶恋花》。

紫色菱形纹路层层叠叠铺展,银线绣就的蝴蝶翅翼忽明忽暗地点缀其间,仿佛掠过夜空的精灵。

龙州壮锦的第一次创新,从这幅作品开始。

2000年,李素英的妹妹李素芳到杭州做挡车工,学习十字绣技法和绣花机操作。十年后,学成归来时,李素芳在龙州县城开了一家十字绣店。

织壮锦,是一门可以挣钱的手艺。姐妹俩将壮锦产品挂在店里售卖,添补家用。

手艺是祖辈传承下来的,但缺少了时代的氛围,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之间存在隔阂,生意略显清淡。

在一次闲聊中,李素英和李素芳突发奇想:何不将壮锦纬线技法与十字绣经线工艺相融?这个大胆设想,开启了壮锦的首次创新。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传统壮锦与现代十字绣的碰撞,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她们反复调试针法密度、色彩过渡,历时半年终于织就首款跨界作品《蝶恋花》。

《蝶恋花》挂在十字绣店铺里,引来不少顾客求购。

2013年,姐妹俩带着《蝶恋花》角逐广西工艺美术展,评委们惊叹于传统织锦与十字绣技艺的完美融合。最终,这幅作品斩获铜奖。

这不仅是对李素英创新成果的肯定,更是为壮锦的创新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2多元创新 让壮锦焕发新生

屏风、服饰、围巾、包包、香囊……在壮锦世家工作室,大到服饰、背包,小到摆件、饰品等壮锦产品应有尽有。它们以亮丽鲜活的形象,演绎着“非遗+时尚+创意”的无限可能。

这是李素英深耕壮锦创新的成果。

“以前壮锦仅限于自家使用,产量有限,图案样式也不多,跟不上市场的需求。”身为传承人的李素英对于壮锦的传承发展,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

没有消费市场的非遗技艺和产品,就像空中楼阁。大家会惊叹于它们的精湛巧妙,却很难引发生活中的链接与情感上的共鸣。

李素英说,在新时代,非遗产品要传承下去,就要市场化。只有“用”起来,才能“活”起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2019年,在龙州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李素英创办了壮锦世家工作室,把重心放在壮锦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培训教学上。

2019年12月,广西开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李素英等织娘远赴杭州、上海等地,学习现代纺织技术。

学成归来的李素英,在继承祖辈流传下来的壮锦技艺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和现代人的审美习惯,结合崇左壮族文化的特色元素,丰富壮锦图案、色彩、样式,用不同材质的经纬交织,制作出围巾、布偶等新产品,拉近非遗与时尚的距离。

2020年,李素英推出挎包、香囊等产品,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

近年来,李素英研发的壮锦新品多次荣获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八桂天工奖”银奖、铜奖等奖项,她本人也先后获得龙州县第二批乡土人才、崇左市工艺美术大师、“自治区级乡村工匠”等称号。

这些创新成果吸引了众多高校的关注。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等多所高校的师生纷纷来到李素英的工作室调研、学习,并与她达成合作。

在与高校的合作中,高校师生们带来了活跃的思维和专业的审美,为壮锦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设计出的图案更符合现代审美潮流。

发展的基础好了,如何让千年壮锦走出深闺?

李素英带上一批壮锦产品,在各类展会上进行推介展示,参加各种大赛打开知名度;通过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途径展示创新研发的壮锦产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展览、演示、交流等方式,让壮锦文化及编织技艺进校园、进景区、进展会,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壮锦的历史文化内涵。

订单如同雪片般纷飞而来。

3开拓新径 助壮锦瑰宝久传

龙州县城南幸福家园里,两种织机声此起彼伏。

壮锦世家工作室内,几台古老的织锦机吱呀作响,织娘们正忙着赶工;粤桂协作玉池壮锦服饰就业帮扶车间里,两台崭新的电脑绣花机吞吐丝线,不一会儿,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花纹便显现在布料上。

李素英、李素芳姐妹俩站在电脑绣花机旁,紧盯机器运转,不时调整参数,确保图案精准呈现。

“传统壮锦的编织需要许多复杂精细的手工操作,需要半年多才能织好一床被子。”李素英表示,随着壮锦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手工制作的效率远不能满足壮锦产业发展的需求。为此,李素英犯起了愁。

2024年底,一个新的契机出现了。粤桂协作为粤桂协作玉池壮锦服饰就业帮扶车间捐赠两台电脑绣花机,为李素英姐妹开发生产壮锦产品提供了便利条件。

“将壮锦的图案输入到电脑绣花机中,通过对程序参数的调试与优化,这台机器便能快速且精准地织出精美图案。”李素芳充分利用在杭州所学的纺织技术与设计理念,将古老壮锦技艺与前沿科技巧妙融合。

“现在半天就能织好一床被子。”李素芳说。目前,设备已完成调试并投入试运行,正在逐步接收生产订单。

机器的引进不代表传统手艺要被抛弃。“无论客户喜欢机织壮锦,还是钟情手工织造,只要有需求,我们都能提供,满足客户对壮锦的多样期待。”李素英表示,在未来的发展中,她将继续坚持手工与机器相结合的方式,让壮锦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