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洼街道小南坑社区用好“红色代办”平台,了解居民日常办理需求。
桥头街道段西沟社区,居民志愿者与物业工作人员共同为树干涂白,为小区环境“焕新”。
桥头街道段西沟社区物业工作人员铲除小广告,为居民创造一个整洁优美、文明有序的社区环境。
物业管理是城市基层治理的重要一环,连接着千家万户。
当“企业”不再兜底,老旧小区的未来该何去何从?阳泉,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里,28家国有企业、88015户矿区居民书写了一个关于变革与重生的故事。
从“企业办社会”到“大物业”破局,这场没有先例可循的改革正在重塑资源型城市的基层治理逻辑。
破局 从“企业办社会”到“大物业”
走进阳泉矿区沙坪街道桥南园社区,四色垃圾桶与绿植相映成趣,明亮路灯在道路两旁整齐排列。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典型工矿区老旧小区。
“过去觉得有问题‘单位’管,这是天经地义,谁能想到有一天要和物业公司打交道。”在这里居住多年的居民梁润生的感慨,道出了改革初期的普遍困惑。
2018年,“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启动,阳泉矿区遇到了不小的治理难题:矿区是典型的工矿型、资源型城市区,生产区与生活区犬牙交错,人口密度大,老旧小区多,想要将每个小区管理好绝非易事,148个老旧小区既不能让政府“大包大揽”,一时间又难以完全推向市场。
“过去‘大企业’‘小社会’的老路已经行不通了;直接将物业服务外包最省事,但这些小区遗留问题多,情况复杂,外包公司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靠政府兜底治理,财政负担重,又难以满足居民们多元化、精细化的管理需求,不是长久之计。”矿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连博说出了对于物业工作的思考。
如何在计划经济思维与市场经济规律间找到平衡点?
为此,矿区创造性地搭建“大物业”框架——以原阳煤集团房地产物业公司为主体,成立阳泉市云潭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承担国有企业小区物业管理接收工作,实现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设施、改造资金的“四移交”,同时引进保利、达人物业等市场主体,实现差异化服务,形成“国企兜底、市场补充”的多元服务体系。
多元化服务体系,犹如精密齿轮组,让“九龙治水”变为“握指成拳”。
以“一改革、三保障”机制为支撑,矿区先后投入2.15亿元改造24个小区,翻新供水、供热管网数万米,新增绿地2.6万平方米,安装电动自行车充电端口千余个。基础设施的提质升级,不仅为物业服务“加码”,更让居民真切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
更具突破性的是物业环卫一体化改革。当桥头街道段西沟社区第一小区业委会和山西玉成物业正式签订物业服务合同后,居民们发现日产垃圾清运及时,小区道路干净如新。
“过去物业和环卫互相推诿,现在连楼道扶手都擦得锃亮。”段西沟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贾变红的话,印证着改革带来的蝶变。
聚力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人”,而凝聚人心的核心在“党”。
在矿区恒康家园小区,“红色业委会”的故事广为流传。面对供暖难题,业委会带领居民自筹60万元更换设备、协调物业维修防水。这个过程中,居民们从冷眼旁观到主动筹资、从信访不断到群策群力,完成了从治理对象到治理主体角色转换。
这种转变,缘于党建引领下的制度创新。矿区通过构建的“1+3+N”联动平台,推动133个小区党组织全覆盖,169家驻区单位、3405名党员下沉社区认领“微心愿”,打造133个标准化党群服务站点。这一模式,与杭州“支部建在小区”、成都“党员双报到”等经验异曲同工,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同时,矿区严把业委会人选关、程序关、监督关,依法组建125家业委会,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平潭街道大院社区“有事来商量”议事平台,破解消防通道堵塞难题;蔡洼街道东窑房社区“民情气象站”三天解决井盖塌陷隐患……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让“矛盾不出小区”成为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矿区创新“地企共建”模式,吸纳退役军人、退休干部等群体担任治理骨干,将“工矿基因”转化为治理优势,这种“以老带新、以专带群”的实践,走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路。
蝶变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
“物业收的钱花哪了?我啥都不清楚,怎么能放心?”
“物业费交了,遇到问题得不到解决,以后肯定不乐意交。”……
说起物业费交纳,过去矿区的居民们总是抱怨不断。
“先尝后买”的服务模式在矿区段西沟社区掀起了观念的变革。当物业公司承诺不满意不收费,居民们从拒交物业费到主动交费,背后是服务品质的直观对比——墙面重新粉刷、楼道干净整洁、绿化养护专业到位……在矿区真正实现了“双向奔赴”的信任重建。
更深远的改变发生在思想层面。当四色垃圾桶旁出现“环保卫士”志愿者,当老年活动室里飘出阵阵茶香,当“红色代办”平台解决着居民的民生诉求……居民们发现,社区正在变成有温度的家园。
物业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是让居民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虎尾沟社区“逢四说事”制度,让充电桩安装等民生问题在阳光下解决;东窑房社区“流动议事厅”,将治理现场会搬到居民楼下。2024年以来,矿区累计解决充电桩安装、老年活动室管理等民生问题百余件,居民满意度显著提升。同时,矿区建立物业服务考核机制,公开收费标准与支出明细,以透明化打消居民疑虑。
这种从“脏乱差”到“美如画”的蝶变不仅是环境的改善,更是人心的凝聚。这场改革的深层价值,在于重构了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多年破茧,一朝蝶变。阳泉矿区的改革实践证明,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既要靠顶层设计的“大手笔”,更离不开群众参与的“工笔画”。当“工矿基因”与现代治理理念深度融合,当“红色引擎”驱动“多元共治”,一幅共建共享的幸福画卷正在这座转型之城徐徐展开。(文/苏晓晨 陈慧 图/通讯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