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山水间,奉新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踏实行

聚力山水间,奉新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踏实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4-02 16:0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引领下,绿色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时代发展的关键。国网新源江西奉新抽水蓄能电站,这座坐落于山水之间的能源枢纽,肩负着优化区域能源结构、推动绿色发展的重任。中铁十局建设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在这片土地上开启了一段“向水而行”的奋斗征程。

国网新源江西奉新抽水蓄能电站是江西省“十四五”能源规划的重点项目,意义重大。动态总投资76.39亿元,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电站投运后每年可节约系统火电煤耗14.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28.6万吨、二氧化硫0.19万吨、氮氧化物0.07万吨、烟尘0.09万吨,能极大增强江西电网调节能力,促进新能源消纳,推动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铁十局承建的国网新源江西奉新抽水蓄能电站筹建期洞室及道路工程,作为电站建设的先行部分,至关重要。该工程总投资5.88亿元,施工工期3年,施工道路长约22公里,涵盖进厂交通洞、厂顶交通洞及附属洞室、进场公路等项目。它是后续主体工程施工的基础保障,为大型设备运输、施工人员通行以及物资调配创造了必要条件,就像是搭建高楼的基石,决定了整个电站建设的进度。

项目建设负责人表示,“目前在建设的上下库连接公路4号隧道,大部分洞身处于地下水位线以下,围岩长期受水浸泡,核心土没有自稳性,项目建设者不仅要与“水”展开生死博弈,更要在“豆腐渣”般的破碎带中寻找生存空间,其难度系数远超常规隧道工程。”围岩在长期水浸下不断软化,传统支护体系在此形同虚设,洞壁渗水每小时可达85立方米,施工团队不得不与时间赛跑,常常存在掌子面支护强度未上来,施工如同在流沙中搭建积木,随时可能发生变形坍塌。同时,隧道频繁下穿破碎带,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每一次爆破和掘进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施工难度和安全风险均达到了极高等级。

面对复杂的地质状况,项目团队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全力攻克施工难题。工程部技术小组运用先进的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施工方案进行模拟分析,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出最优施工策略。利用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为隧道施工安装“透视眼”,提前探测前方地质状况。通过超前小导管、超前锚杆等支护手段,对软弱围岩进行加固,确保施工安全。例如,在上下库连接公路6号隧道施工中,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隧道轮廓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施工偏差,保障了施工质量和进度。这些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降低了施工风险,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项目的持续推进,江西奉新抽水蓄能电站将成为江西能源领域的重要支撑,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能源转型注入强大动力。中铁十局五公司将继续秉持工匠精神,严守质量、安全和环保底线,持续优化施工方案,加强精细化管理,确保项目高质量交付,为南昌市绿色能源建设事业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图片由郝芳芳授权提供)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