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海到大山——李宝林艺术研究与捐赠展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

从大海到大山——李宝林艺术研究与捐赠展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

来源:鲁网 2025-04-01 12:0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部分嘉宾合影

3月29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中国美术报》社承办的“从大海到大山——李宝林艺术研究与捐赠展”在中国国家画院东楼展区一层启幕。

蔡武宣布展览开幕

靳尚谊宣布开幕仪式启动

原文化部部长蔡武宣布“从大海到大山——李宝林艺术研究与捐赠展”暨“大山回响——李宝林师生作品展”开幕。开幕式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尚谊首先宣布开幕仪式启动;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杨晓阳,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平,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鲁湘,中国画学会会长田黎明,湖北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董继宁,捐赠艺术家、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李宝林先后致辞;随后,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卢禹舜代表画院接受李宝林捐赠作品;刘万鸣为李宝林颁发收藏证书。开幕式由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青云主持。

开幕式现场

湖北省原副省长刘友凡,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文章,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党组成员、副主席杨承志,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左中一,中共中央宣传部原秘书长官景辉,中国国家博物馆原馆长吕章申,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原副主席李卓彬,《瞭望》杂志社原党委书记冯瑛冰,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贾广健,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叶培贵,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何家英,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赵卫、于文江,恒祥基业集团董事长、北京市工商联合会副会长李明,中国林业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副主席白煜章,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原主任殷福,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乔宜男,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马书林;老艺术家张立辰、石齐、郭怡孮、张祖英、杨力舟、王迎春、姜宝林、赵力忠、孙贤陵、李延声、郭石夫、刘巨德、王天胜、李庚、孙增华、赵准旺、阮宗华、王孟奇、汤立、邓嘉德、王仲、赵建成、孔紫;李宝林夫人、画家陈雅丹,李宝林儿子、画家李九红等家属代表;王平、唐辉、严长元、石岩、李冬、彭利铭、于洋、葛玉君、岳黔山、杜松儒、韩学中、莫晓松、肖映川、周顺恺、张鸿飞、刘立勇、安树文、李东升、牛月星、张志英、傅以新、施江城、姜成楠、张坤山、秦文清、李雪荣、马学东、陆建华、周泓舟、陈琳、裘兆明、金连经、钱晓鸣、马小鸣、王元庆、马北北、张帆、王群、李祥、吴碧月、薛新颖、邱易琴、朱健林、焦新旺、王彬彬、李湘、董雷、卜登科、袁学军、李虹霖、陈明、沙永汇、邓柯、邱雷、任明辉、刘德峰、谢小铨、常欣、杜浩、金新、张苑、程兴林、苗再新、赵奇、邢少臣、张立柱、于新生、陈风新、林容生、王永亮、张录成、周尊圣、任惠中、王林旭、许俊、任戎、王辅民、刘罡、高天民、蔡大礼、卢志强、姚大伍、王登科、李晓柱、魏广君、张留成、高毅、郭子良、黄华三、赵建军、张公者、王心刚、林海钟、王德芳、石峰、李晓松、雷苗、王乘、王东声、申卉芪、徐冬青、王一帆、曾三凯、赵少俨、张晓东、马天羽、张卉、唐朝轶、张蕾、邱琳、任军伟、赵际芳、韩昊、张哲宇、付振宝、梅跃辉、陈散吟、卢虓、王聪丛、骆雪等李宝林的战友、同道及中国国家画院各处室负责人、艺术家;以及詹志峰、郭雯、秦岭、杨进民、胡江、王宏、吴建科、骆旭放、梁振华、冷旭、蒋彦、张明川、崔东湑、王利军、沉浮、陈芳桂、林映涛、高荐、杨惠东等70余位李宝林学生,共400余位嘉宾出席了开幕式。黄宾虹艺术研究会、金华市黄宾虹故居纪念馆、重庆市中国画学会、重庆画院、重庆美术馆等多家单位为本次展览发来贺信。

刘万鸣为李宝林颁发收藏证书

卢禹舜代表中国国家画院接受李宝林捐赠作品

刘万鸣致辞

刘万鸣在致辞中向李宝林的捐赠义举致以崇高的敬意,并对李宝林的艺术成就、展览的意义等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李宝林是当代中国画坛的杰出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师从叶浅予、李可染、蒋兆和、李苦禅等先生,六法精研,文脉传薪。李宝林的作品饱含浩然之气,凝结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关怀,其苍茫雄浑的风格给人以强大的震撼力量。李宝林的艺术探索,折射出中国画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刘万鸣表示,2024年以来,中国国家画院先后收藏了蒋兆和、刘开渠、丰子恺等艺术前辈的经典作品,形成以经典收藏引领艺术创作的学术体系,让当代艺术家与大师的经典作品朝夕相处,以艺术创作回应时代观照。此次李宝林捐赠51件精品力作,是对中国国家画院经典收藏体系的巨大贡献,是对当代美术创作和研究的重要引领,彰显出李宝林崇高的艺术品格和家国情怀。中国国家画院将持续做好李宝林作品的收藏、展示和研究工作,深入挖掘作品的精神内涵和学术文脉,展示其艺术、人生与思想,让李宝林的艺术人生在新时代激荡出更强劲的创作能量,引领更多的美术家向往经典、学习经典、成为经典。

杨晓阳致辞

杨晓阳在致辞中深刻而全面地解读了李宝林的艺术人生。他表示,在当代中国艺术界最具创新性、辨识度和影响力的艺术家群体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一批年届耄耋的老艺术家。他们以深厚的艺术积淀和独特的个人风格,构筑起当代中国艺术的精神高地,李宝林正是这一群体中当之无愧的杰出代表。杨晓阳表示,此次李宝林将51幅力作捐赠中国国家画院,不仅丰富了国家艺术典藏,更彰显了老一辈艺术家的文化担当。纵览李宝林的艺术生涯,虽植根于中西碰撞的时代语境,师承李可染先生衣钵,历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浪潮,但其艺术精髓已超越这些特定历史维度,最终凝结为当代中国绘画最具辨识度的美学范式。杨晓阳以“大、方、雄、厚”四字概括李宝林的艺术特色:其“大”不仅体现在画幅尺幅,更在于笔势之宏阔、气象之恢宏,相较于李可染精微致密的艺术语言,李宝林以大开大合之势拓展了山水格局;其“方”显于笔法特征,善用切笔入纸,中锋行笔间锋棱具现,收放之际自成方峻骨气;其“雄”源于磅礴笔势,如高山坠石般的笔触力度,融合李可染、黄宾虹积墨之法,层层皴染出撼人心魄的雄浑气度;其“厚”则是数十年艺术积淀的自然流露,将中西绘画精髓、人物画创作经验熔铸为沉雄厚重的笔墨语言。

王平致辞

王平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对展览的举办表示祝贺,他认为,展览立体呈现了李宝林作为中国国家画院老一辈艺术家的宝贵价值。他捐赠的51件力作无疑将进一步充实中国国家画院的艺术品收藏,也必然会激发更多老先生行此热爱画院之举。同步展出的“大山回响——李宝林师生作品展”,呈现了李宝林中国画教学从技艺传授到精神接力的范式突破,也让人们看到中国国家画院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王平表示:“李宝林曾长期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会长,作为画会的领军者,他始终以‘立高山之巅,观大河奔涌’的胸襟,积极推动中国山水画的人才培养、创作研究、展览交流,彰显了他‘丹青报国’的赤子之心以及文化情怀与奉献精神。今天,我们不仅要为中国国家画院高兴,为李宝林的艺术成就喝彩,还要向他致敬,致敬他‘山海交响’的艺术人生,那是穿越60载风雨始终如初的艺术初心,那是从蔚蓝海疆到苍莽群山的笔墨长征!致敬他将个人艺术成果化为国家文化财富的壮举!当这些凝结着毕生心血的作品选择回归中国国家画院,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家的慷慨,更是一位文化守望者对民族艺术传承的深情托付!”

王鲁湘致辞

作为与李宝林有着深厚渊源的同道,王鲁湘代表李可染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献诗一首:“丹青不知老将至,岁月留痕若转蓬。生死刚正铸山骨,海岳胸怀歌大风。”这四句诗章恰是李宝林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首句既暗合孔圣“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哲思,更彰显李宝林以笔墨对抗时光的永恒追求。次句“转蓬”之喻,既指李宝林从北疆黑土地到南海之滨再返京华的生命轨迹,亦隐喻其艺术探索永不停歇的精神状态。“生死刚正铸山骨”有着深层意蕴,李宝林壮年时两度直面开颅手术的生死抉择,为延续艺术生命毅然承担失语风险,当其执笔之手颤抖难控时,需屏息凝神方得落墨成线,这般以生命搏击艺术的刚毅决然,恰与其笔下铮铮“山骨”互为表里。观其山水创作,确如荆浩所言“生死刚正谓之骨”——摒弃肤廓之媚,直取山川筋骨,以铁线银钩铸就天地脊梁。末句“海岳胸怀歌大风”,既概括李宝林从万里海疆到帕米尔高原的壮游历程,更昭示其吞吐山河的审美胸襟,这种融汇江海奔涌与山岳雄峙的气度,与汉高祖“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迈一脉相承,奏响了中国山水画的时代强音。

田黎明致辞

田黎明表示,李宝林以金石风骨铸就的山水气象,不仅建构了当代中国山水画的精神标高,更以知行合一的人生境界为后学树立了永恒典范。李宝林的艺术历程,是一部与时代共振的生命史诗。自195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他师承李可染、蒋兆和、叶浅予、李苦禅等大师,至毅然投身南海舰队淬炼军魂,再至以丹青铸就山河风骨——60载始终践行着“为祖国河山立传”的艺术使命。其人物画创作深植火热生活,以刚健清新的笔墨塑造海军官兵、劳动人民的时代群像;山水画探索则承李可染先生衣钵而自出机杼,将金石的雄浑与书法的骨力熔铸为“大山回响”般的视觉史诗。观李宝林的艺术,可见三重精神维度:其笔墨语言中蕴藉的金石风骨,源自对汉碑魏碣的深度研习;其山水气象中吞吐的海岳襟怀,得益于万里海疆与帕米尔高原的壮游体悟;其艺术人格中彰显的家国情怀,则根植于军旅生涯锻造的赤子之心。此次捐赠中国国家画院的51幅力作,正是这种人文精神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的最佳见证。

董继宁致辞

董继宁作为“大山回响——李宝林师生作品展”的参展艺术家和学生代表发言,他表示,“自2006年李宝林老师提出‘大山回响’艺术理念以来,已历经17载耕耘。在老师‘有教无类、亦师亦友’的胸襟涵养下,我们先后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国内八座城市及泰国曼谷举办系列展览,既收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更在艺术实践中获得了弥足珍贵的成长。老师传授给我们的不仅是笔墨技法,更是‘为祖国河山立传’的使命担当;他传递的不仅是艺术理念,更是‘以丹青写天地精神’的人格力量。这份精神传承始终鞭策着我们:以赤子之心绘江山胜景,用艺术生命书时代华章。此次展览既是我们向师长前辈的学业汇报,也是与社会的艺术对话,更是李宝林老师带领我们共同谱写的大山交响诗。当笔墨与宣纸相遇,艺术不仅是创作者的人文关怀,更应成为观者感知生命的文化场域。我们以‘大山回响’致敬中华文脉的绵延不绝,用丹青画卷诠释真善美的永恒追求。”

李宝林致辞

李宝林在致辞中说道,“今日高朋满座,令我百感交集。回首从艺之路,诸多缘分交织成章:28年海军生涯不仅让我与万里海疆结缘,更孕育了三届‘万里海疆画展’的创办,这些展览在20世纪80年代美术界留下了独特的浪花印记。1990年调入中国画研究院(现为中国国家画院),是艺术人生的重大转折。为继承李可染先生遗志,我开启了山水画创作新征程。面对知天命之年转攻山水的质疑,我坚信这是艺术使命的召唤。幸得李可染先生等前辈指引,30载耕耘终在山水领域开辟新境,完成了从大海到大山的创作嬗变。此次展览既是对艺术生涯的阶段性总结,更是向时代交出的答卷。”

李宝林孙女为爷爷献花

王青云主持开幕式

王青云表示,在中华文明的浩瀚历程中,经典美术作品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凝聚着文化的精髓。2024年起,中国国家画院陆续收藏了蒋兆和、刘开渠、丰子恺等艺术大家的经典美术作品,构建起“经典引领、品格立院”的学术理念。李宝林是当代中国画坛的杰出代表。他195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等艺术大家。毕业后他投身军旅,在南海舰队政治部担任美术员,专注于人物画创作。从1985年起,受恩师李可染为祖国河山立传的感召,开始转型山水画创作,创造出单纯本质的大写意符号系统,将中国山水画推向新高度。年近九旬之际,李宝林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将51件代表其个人艺术风格、具有时代风貌的精品力作捐赠给中国国家画院,充分彰显了其崇高的艺术品格,这是对中国国家画院收藏的重大贡献。

“从大海到大山——李宝林艺术研究与捐赠展”现场

“大山回响——李宝林师生作品展”同期启幕,该展览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李可染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承办。作为艺术教育家的李宝林为当代画坛培育了一批中坚力量,此次展览展示了李宝林与学生在艺术之路上携手奋进的阶段性成果。

“大山回响——李宝林师生作品展”现场

卢禹舜、李宝林与部分参展学生合影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4月13日。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