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时节,丹江口市习家店镇五龙池村的千亩烟田生机盎然。现代化育苗大棚里,智能温控系统精准调节着温湿度;田间地头,无人驾驶农机正按照预设路线进行中耕作业。这片曾经的传统农业区,正悄然上演着一场由烟叶产业引领的乡村振兴变革。作为全国首批烟区产业综合体试点,丹江口烟区通过"金叶兴农、产业惠农、服务助农"的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一、产业融合:土地流转激活发展动能
“去年种烟收入18万元,轮作的小麦和油菜又赚了5万多。”五龙池村烟农方立波算起增收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作为返乡创业典型,他通过均州烟叶专业合作社实现了从城市打工人到现代农场主的华丽转身。这种转变得益于丹江口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创新构建的“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土地经营模式。通过村集体统一流转2900余亩优质耕地,按照“烟粮轮作、菜烟套种”的立体种植模式,烟农在种植烟叶的同时,同步发展小麦、油菜等高效作物。
(图为机耕队员开展田间旋地作业)
数据显示,综合体烟农年均增收达3.2万元,土地产出率提升40%。在杏花村,烟农张继国通过“烟叶+中药材”套种模式,每亩增收2000元。这种创新模式不仅破解了传统农业效益低下的难题,更形成了“春种烟、夏育苗、秋轮作、冬加工”的四季产业循环。目前,综合体已建成标准化烟田2000亩,配套建设蔬菜大棚5座、专业化服务队3个,构建起“一核多元”的产业格局。
二、智慧赋能:科技引擎驱动产业升级
在习家店烟叶站智慧农业指挥中心,站长赵家兴轻点鼠标,30公里外的育苗大棚实时画面即刻呈现。这个集成了物联网监测、无人机巡检、大数据分析的智慧管理系统,让“一部手机管烟田”成为现实。通过部署在田间的200余套环境传感器,系统可实时监测土壤湿度、空气温度等12项关键指标,自动优化灌溉和施肥处理。
(图为机耕队员开展田间起垄作业)
“现在用手机就能预约机耕、植保等12项专业化服务。”杏花村烟农袁希波展示着“武当茄香”管理平台,从烟苗培育到烘烤分级的全流程数据一目了然。在五龙池村,烟农王建军使用的起垄机,不仅能规划作业路线,还能通过北斗导航实现厘米级精度作业。目前,综合体已建成5G基站8座,农机智能化率达85%,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
三、服务创新:全链生态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的香菇还没出棚就被预订一空。”五龙池村菌菇种植户方波指着标准化菌棚介绍,通过烟站搭建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服务平台,今年2万棒香菇预计实现产值25万元。这种“烟叶+N”产业模式,已发展有机蔬菜、特色水果等特色产业5个,带动就业300余人。为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丹江口市局(营销部)创新推出“双托管”服务模式:一方面整合社会农机资源成立专业化服务队,另一方面建立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实现“人、机、地”精准匹配。
(图为合作社社员进行香菇点种)
截至目前,综合体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0人。在服务中心,烟农不仅能享受到“一站式”农事服务,还能通过电商平台直接对接商超和企业。数据显示,综合体农产品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180%。这种全链条服务体系,让农户从“会种”到“会卖”,实现了产业价值链的全面升级。
展望未来,丹江口烟区将围绕"三化"目标持续发力:一是推进产业集群化,计划建成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培育4个特色产业;二是深化智慧农业应用,建设数字孪生烟田,实现全产业链数字化管控;三是打造农旅融合新业态,开发“田园综合体”、“科技成果转化园”等特色项目,让产业振兴与生态振兴同频共振。这片充满希望的金色田野,正书写着新时代产业振兴的动人篇章。(图片由任震 李世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