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洱海之源:洱源湿地治理催生“双向奔赴”新生态

守护洱海之源:洱源湿地治理催生“双向奔赴”新生态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3-26 16:3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洱海是大理的眼睛,守护洱海之源,是生态与经济的双向奔赴。”如今,“成就”与“奔赴”的场面正在洱源县永安江的湖面上悄然具象化:一群身着救生衣的工人站在铁皮船上,手持长柄镰刀精准割除过密芦苇。

据了解,作为洱海的核心水源地,洱源县通过“源头治理”筑牢生态屏障,近年来共提升改造1.1万亩生态湿地,修复库塘基底261.92万平方米,修复面积相当于367个标准足球场。中铁十局承建的洱海流域湿地公园保护与提升改造项目采用“MABR”曝气工艺、“生态滤料降低磷工艺”等水处理技术,使洱海水质关键污染物削减率达35%,河道水质从Ⅳ类跃升至Ⅱ类~Ⅲ类。目前,洱海水源治理关键指标已达国家优质水源标准,水质提升效果显著。

在洱源,“以湿养湿”的治理模式正将生态“痛点”转化为发展“亮点”。通过种植海菜花、莲藕等水生经济作物,发展湿地观光与科普项目,不仅修复了湿地生态,更带动当地1550户农户年均总增收超3000万元。通过开发观光、科普、摄影等项目,中铁十局承建片区内茈碧湖入选“幸福河湖”试点、弥苴河古树群跻身“最美古树群”(图片由宋昊阳授权提供)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