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彝乡焕新途”实践队赴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围绕“1个发展理念+6项核心功能+N个服务场景”的模式进行治理与服务方面的经验推广。团队以专业化视角和系统性思维,通过实地走访、开展座谈等方式,深入分析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治理的基层实践,概括其在建设资源统筹机制、帮助搬迁群众融入、数字技术赋能治理等方面的成效与经验,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出谋划策。
图一,实践队成员与社区工作人员合影
入户丈量民生:从火塘边听见真实
实践队推开单亲母亲阿依(化名)的家门,一派祥和的景象映入眼帘——窗台上的绿植生机勃勃,墙角的书桌整齐摆放着孩子的作业本。在成员们问起有没有不适应搬迁后的新居时,她笑着摆摆手道:“一切都很适应。房子是搬过来按照户口本上的人头分配的,比原来的环境好很多,而且不需要我们花钱。学校离家很近,娃儿以前要摸黑走两小时山路去上学,现在五分钟就到了。”此外,实践队成员注意到,阿依家门口挂着社区统一发放的“感恩袋”,里面装着保险参保缴费证明、儿童预防接种证等基本资料。阿依耐心地为我们解释说,社区党员干部和楼栋长会经常来走访,看看她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这些资料能够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家中情况。通过阿依的叙述,实践队成员发现党建引领下的资源整合效率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供给不断优化,基本实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党组织网络全面覆盖,网格管理员配备齐全,组织人员配置不断加强。此外,队员们还了解到,安置点社区也通过开设普法讲座、提供法律咨询、应用“德古调解”模式等法治手段,充分发挥了依法服务功能,为安置点治理保驾护航。
图二,实践队成员入户走访
对话社区治理者:解码搬迁服务密码
聚焦党建引领下的治理创新,实践队来到沐恩邸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首先仔细倾听了社区党支部书记关于“双联四包”工作机制、“1357”基层治理模式等党建引领工程的介绍。实践队员发现,安置点社区紧紧围绕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进行基层实践,持续推进自己的系统服务功能、自我服务功能和治理服务功能,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格局。随后,团队与书记及工作人员展开座谈。当社区书记谈及昔日“悬崖村”居民攀爬老藤梯的不便与危险以及今朝“藤梯”变“楼梯”的便利与安全时,实践队员不禁感慨搬迁工作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外,针对社区面临的“三大挑战”及其应对措施,团队进行了模式总结与经验推广,希望能够为凉山州的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图三,实践队与社区书记等工作人员展开面对面座谈
探索多元赋能治理:掌握可持续发展奥秘
通过党支部书记的介绍,实践队了解到社区不断加强智慧服务和文化服务建设,多元探索赋能路径,坚持推动可持续发展。走进社区内部,队员们发现不少居民楼都安装了智慧门禁。在入户访谈的过程中,搬迁居民也现场演示了手机APP智能缴纳水电费的具体操作。当地党支部工作人员补充道,社区正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进行网格化管理,确保服务高效响应以及政策精准落地。与此同时,实践队发现社区随处可见移风易俗等政策宣传的告示牌,文明新风深入人心。因此,团队认为,通过优化智慧服务与举办移风易俗等系列活动,社区能够充分发挥智慧服务功能与文化服务功能,为安置点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文化支撑,赋能可持续发展。
图四,实践队成员倾听书记介绍社区基本情况
此次凉山之行,西南财经大学“彝乡焕新途”实践队用脚步丈量、用纸笔记录,在搬迁社区的火塘边总结社区治理模式,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队员们坚持人民至上,从不断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中读取民生温度,在智慧化服务中捕捉发展脉搏,让搬迁群众的安居梦在大凉山的土壤中生根抽芽,为乡村振兴的宏图增添一笔青春注脚。
未来,西南财经大学“彝乡焕新途”实践队将继续加强与凉山彝族自治州地方政府、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以及相关组织机构的交流合作,发挥青年才智,总结并推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治理经验,为搬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贡献。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