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现“文化新年俗” 用户写家史实现“精神返乡”

2025-02-13 20:0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000字、7张照片和1张手绘家谱,梳理了一个家族6代人的生平——这是网友“白衣少年”在小红书上写就的“新家史”。他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的一个偏远山村,家族此前的历史都是口口相传,从未有过文字记录。

网友“有猫饼啊”把104岁阿太的回忆画成了12期连载漫画。在漫画风格的家史里,她称阿太年轻时是个美女,不过她的形象管理总是不拘小节:每天随机的发型,摇摇欲坠的发卡,无法成双的袜子,可能穿反的衣服。有网友评论道:“看到阿太,就想起我的外婆,她们真的太像了。”

今年春节,小红书上掀起了一股“精神返乡”的热潮,话题“聊聊我的家庭简史”登上热榜首位,相关笔记获得超过1.38亿次围观。记录家史,成为小红书上的“文化新年俗”。

公派留学、两弹一星、援疆、三线建设、下海潮……在这些“网络新家史”里,重大事件变成每个亲历者生命中具体的一天,也构成了一代代人共同的集体记忆。日记、日历、老证件、老照片、自传小说、读书笔记、简报、账本……超过31500件老物件被数字化,成为家庭故事的珍贵载体。

“这些家庭史故事传递了更直接的情感内容,也更加生动、有力量感。”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长聘副教授王洪喆认为,通过互动和算法的筛选与分发,经历相似的个体在家的故事中偶遇、相识,通过留言与回复照见彼此,也激发出更多“击鼓传花”一样的家史写作。

吴天一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均是上世纪50年代从各地支援新疆建设的“疆一代”。作为“疆三代”她写下近十篇关于援疆家庭的笔记,引出评论区超过1000个有相同迁徙经历的家庭故事。

在小红书上,被上传的最早的家庭影像,是一张拍摄于1912年12月的照片。那是一张江西首批留美学生出发前在上海的合影,小红书用户“LonelyPanda胡杨”的祖父胡先骕是照片中的16人之一,当时恰逢辛亥革命,京师大学堂停办,她的祖父考取了官派留学,后来他成为了著名的植物学家。

“奶奶”“姥姥”,这些在传统家谱没有名字的角色,在个人家史写作中不仅被记录下来,也被更多人看见。网友“主公采薇”在小红书上分享了奶奶生前写下的自传小说《妞子讲故事》,不仅收获了几十万网友的追更,也得以有机会出版,让更多人读到奶奶一生的故事。

外国网友涌入小红书恰巧遇上春节,让写家史也焕发出新意。今年春节期间,小红书上非中国IP发布的关于“家”的笔记超过104万条,比去年春节期间增长了97%。

其中涌现出大量海外华人寻根的笔记。美国网友“gramgandhi”祖父来自广东,当他简短地记录了祖父的生平后,评论区成了海外广东人的大型寻迹现场。“khimera”晒出姨妈100多年前在上海工作的照片,并在网友的帮助下,找到了姨妈的中文名和就读的中学。

“家史热”的背后,是“家”的价值正迎来新的回潮。《2025小红书新春家庭纪实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小红书上关于“家”的讨论呈明显上升趋势,笔记数相较于2023年整整翻了一倍。

作为互联网家史的重要分支,许多用户会在小红书上发布寻亲笔记,这些笔记的数量也在两年间翻了5倍。

网友“菜菜很努力”在小红书上寻找失散几十年、从未谋面的马来西亚亲人。仅十几个小时后,表姑和表妹都出现在评论区。她的寻亲笔记也同时创下了物理距离最遥远、线索时间最久远、找到时间最短的记录。

今年春节期间,“菜菜很努力”一家在马来西亚和亲人团聚,拍下一张三十个人的跨国全家福。她所记录下的家庭简史也被续写出新的篇章。

【推广】:以上内容为广告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