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花灯遇上检察蓝:一场守护千年灯火的法治接力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2-13 13:40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2-13 13:4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正月十五的汴梁城,当非遗花灯与检察公益诉讼相遇,一场跨越百年的文化守护就此展开。

2月9日元宵节前夕,开封市顺河回族区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们走进了“汴京灯笼张”展览馆,在七代传承的匠心灯火中探寻法治守护的新路径。

始于清末的“汴京灯笼张”,以独门“无骨封灯”绝技惊艳时光。匠人不用骨架,仅凭纸张咬合便能造出飞檐斗拱的亭台楼阁,这项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的技艺,在第七代传承人张俊涛手中焕发新机。展览馆内,检察官们驻足于千手千眼佛灯前,看宣纸在匠人指尖幻化成流光溢彩的艺术品。“祖辈为糊口,我们为留根。”张俊涛地感慨道出非遗传承的时代之变。

面对数字化浪潮,这位“守艺人”创新推出“科技灯笼”:用3D扫描建模技术将明清雕刻纹样永久存档,让千年技艺有了数字基因。当匠人工具箱与检察工作手册摆在一起,别样的火花碰撞而出,“传统手艺要活下来,法治保障必须跟得上。”公益诉讼检察官张东莹边说边翻开《非遗保护条例》,与传承人逐条探讨知识产权保护要点。

展厅另一侧,法治课正以最鲜活的方式展开。检察官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走马灯,在宣纸上写下“法”字灯谜。“原来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守护美好的铠甲。”十岁的小学生王乐乐举着自制的法治灯笼,眼里闪着光。这一刻,传统技艺的温暖与法治的力度在灯火中交融。

座谈室里,记录本上写满亟待解决的现实困境:技艺改良专利申报难、传承人权益保障缺失……检察官现场建立“非遗保护清单”,针对性地提出“检察方案”。“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事后救济,更要建立预防性保护机制。”张东莹说道。

暮色渐浓,展览馆的灯笼次第亮起。这盏穿越时空的明灯,既照着千年传承的匠心,也映着新时代法治守护者的担当。正如检察官的感慨:“公益诉讼就像这无骨灯笼的咬合技艺,用法治力量把文化传承的每个环节紧密衔接,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稳稳立足。”或许这就是新时代法律监督最美的打开方式——既有守护千年文脉的温情,又有捍卫文化根脉的力度。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