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画中“触摸”科技文化交融脉搏——AI技术再现700岁永乐宫风采

来源:科技日报
2025-01-16 06:4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图为观众在山西永乐宫文物精粹暨数字艺术大展上观看《朝元图》。科技日报记者 洪星摄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提起永乐宫的迁建,有人用“奇迹般的乾坤大挪移”来形容。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年代,永乐宫经历了一次整体搬迁。如今,文物人续写这一奇迹,让迁建后藏于库房的文物重见天日。15日,“观妙入真——山西永乐宫文物精粹暨数字艺术大展”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举行发布会,13组一级文物及百余件珍贵文物来京,共同诉说永乐宫的700年风雨。

永乐宫原建于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始建于1247年,建成于1358年。上世纪50年代末,因三门峡水库建设,党中央和各级人民政府克服困难,历时10年,将靠近淹没线的永乐宫整体搬迁至20公里外的芮城县龙泉村,完成了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史无前例的伟大壮举。

“整个永乐宫的搬迁是靠人工完成的,难度可想而知!”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副院长安海说。藏于永乐宫的迁建资料有两万余件,他们结合数字化手段,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扫描、整理和归类。“我们研读的每一份资料,背后都是一群人的心血。”安海希望,参展观众能从这些资料里,读到文物保护工作者为守护文化遗产做出的努力。

此前这一展览已经进行了5站。第6站展览首度融合数字化前沿技术与手段,用人工智能复原与活化永乐宫壁画、彩塑与建筑原貌。它还创新引入壁画艺术主题VR(虚拟现实)大空间,为观众带来全方位沉浸式的探索体验。

安海告诉记者,他们一直在思索怎么将文化和科技更好融合:“现在,我们对文物诠释的深度够了,技术支持也有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重新组织内容去做数字化,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展览中,行进式弧幕剧场再现三清殿壁画《朝元图》的恢弘场景,AI活化的三清殿神祇迎面“飞来”,衣袂翻飞,眼波流转;数字活化的《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让观众步入青绿山水画卷中,与吕洞宾一起“游戏世间”。

永乐宫作为中国现存唯一的元代官式建筑群,以其宏伟壮丽的元代古建筑及满壁风动的壁画闻名于世,遗憾的是,许多历史细节随着岁月流逝逐渐模糊。通过AI技术的深度应用,本次展览完整复原了永乐宫的建筑布局与壁画风貌,再现三位一体的空间。

有观众说,去永乐宫实地参观时看不清的壁画细节,在这次展览上看到了。

北京吾仝科技有限公司是展览主办单位之一,该公司总经理王筠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应用各种技术手段,目的都是希望观众能够和永乐宫进行对话,与文化遗产产生共鸣。

三清殿琉璃正脊堆花脊身及东西鸱吻是本次展览的重磅文物之一。可谓气势浩大,举世罕见,是元代琉璃的上等之作。迁建永乐宫时,其被替换下来保存在文物库房中。

文物背后的曲面屏上,展示着永乐宫三清殿周围自然环境的四季变化。“我们把它还原到它身处的环境中,让观众仿佛置身古老的三清殿屋顶。我们也想告诉公众,经过700余年,它能够这样保存下来,就是个奇迹。”安海动情表示。

在展览出口处的文创商店,记者看到了山西省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副院长刘移江。他告诉记者,近年来,文博“热”了 ,永乐宫也“火”了,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永乐宫,来看永乐宫。2024年,永乐宫景区全年旅游经营收入累计1015.85万元,同比上涨84.83%。

“很高兴能有这么多人通过实物和数字技术感受永乐宫之美。”看着展厅里的人群,刘移江表示,以前很多文物都藏于库房,得益于上级部门支持,得益于基层文物工作者的努力,这些文物终于“活”起来,走到公众面前。

(科技日报北京1月15日电)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