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能采摘三四百斤,早上采摘完,开车去临近的靠河郑村蔬菜大市场销售,里面有不少省内外菜商在等着收购,不愁卖。”冬日,走进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淄角镇千亩黄瓜种植基地的大棚里,外面寒风刺骨,里面却温暖如春,淄角镇靠河郑村村民郑吉飞边干活边说。
大棚里,一根根黄瓜藤挂被线吊着,又被上面结出的黄瓜拽得绷直,郑吉飞穿梭在瓜藤间,把刚长出来的小黄瓜仔掐掉,让养分都留给快成熟的果实。
淄角镇有着悠久的蔬菜种植经验,自20世纪90年代起,当地就开始探索蔬菜大棚种植,黄瓜是其中主要作物。但长久以来,当地农户一直以自家耕地为基础,零零散散地开展种植,而又有相当部分村民用的还是30多年前的小拱棚,每亩净种植面积才半亩左右,面积小不说,棚里没有水电,黄瓜的浇灌采摘都不方便。
不仅如此,早年间大棚周边没有专门的蔬菜交易市场,农户需要每天凌晨三四点去棚里摘黄瓜再拉出去卖,下雨下雪的时候路上泥泞不好走,菜商还不来收。分散的种植和没有及时跟进的配套设施,限制了当地黄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解决“散户耕种难,菜商收不满”的困局,淄角镇在2022年通过土地流转,规划千亩黄瓜智慧种植示范基地,按照“围绕增加群众收入抓产业”的思路,建设高标准钢架对卷大棚及无墙体大棚 150 个,配套水肥一体化和智能监测系统,以“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运作,实现了水果黄瓜种植管控、品质提升,订单销售。
黄瓜的栽培养护需要育苗、移植、系线挂秧等诸多环节,逐渐培养出了像专门负责挂秧、育苗等一批专业工种,一部分村民专门负责挂秧,一部分专门负责育苗,农忙时候雇专业工帮忙,不管是速度还是合格率都很高,可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促进周边200多户群众增收致富。
不仅如此,当地政府投资 1800 余万元,完成了全长 13 公里、宽 6.5 米贯通南北的黄瓜运输公路,又投资2000万元完成了靠河郑蔬菜批发市场改造,为种植户和菜商搭建了一个规范便捷的交易平台。
同时,该镇还大力扶持黄瓜新品种引进、生产数字化、智能化以及黄瓜产品加工等产业链延长项目的发展。持续壮大设施产业,以现有特色产业基地为基础,着重强化黄瓜、蓝莓、西瓜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通过新建棚室、推广新型棚室、改造老旧棚室,切实做好规模化园区技术服务工作。组织全镇黄瓜种植大户外出参观培训,通过学习观摩,了解掌握先进种植技术,推广应用“高效日光温室优化结构”技术,切实提升棚膜蔬菜四季生产供应水平,有效增强果蔬生产能力,实现农产品产量、品质双提升。
目前,全镇黄瓜种植面积10000亩以上,蔬菜年产值10亿元以上,市场日均交易蔬菜量达到30万斤以上,远销北京、天津等20多个大中城市,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菜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