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重塑、形态创新与路向探索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12-24 15:31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12-24 15:3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探索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劳动教育新路径。

一、数字技术赋能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重塑

(一)提升劳动者素养:数字技术促进劳动观念与技能的双重升级

数字技术的引入为劳动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劳动者素养的全面提升。一方面,数字化转型迫使高校重新审视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培养具备数字化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劳动者。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促进了劳动教育模式的变革,通过引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人工智能(AI)等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和互动的学习体验,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创新劳动工具:数字技术重塑劳动教育的实施手段与平台

数字技术不仅丰富了劳动教育的教学方式,还显著提升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引入先进的数字技术工具,如VR、AR等,劳动教育得以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既节省了时间和成本,又避免了潜在的安全风险。同时,数字技术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实施平台,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劳动教育资源,进行学习。

(三)优化劳动资料:数字技术丰富劳动教育资源与内容

数字技术显著增强了劳动教育资源的多样性,使得学生可以获取到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学习内容。视频教程、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以及电子图书等多种形式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选择。此外,数字技术还促进了劳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协作,使得学生可以轻松访问到全球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并与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协作。

二、数字技术赋能高校劳动教育的形态创新

(一)主体形态:人机劳动主体的高端协同共生

在数字技术赋能的背景下,人机协同模式已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结合机器的高效运作与人的创造力,人机协同模式提升了生产效率,并为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机会。在劳动教育中,人机协同模式的应用使得学生可以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并加深对复杂技术的理解。

(二)内容形态:知识内容的智能化拓展与跨学科整合

数字技术的融入使得劳动教育的知识内容得以跨越时空限制,实现广泛获取与深度挖掘。一方面,互联网平台上的海量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库;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的应用,使得劳动教育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及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此外,数字技术还促进了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使得劳动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空间形态:虚实结合的劳动教育智慧空间

虚实结合的劳动教育智慧空间是数字技术赋能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成果。这一空间既保留了实体空间的真实感,又融入了虚拟空间的便捷性、交互性和可扩展性,为劳动教育提供了灵活、高效的教学平台。在虚实结合的智慧空间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实践,不受时空限制。同时,虚拟空间还支持实时协作和互动,使得师生交流更加便捷高效。

(四)实施形态:技术赋能的劳动全息育人实践

全息育人理念在技术驱动的劳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生动展现。通过全面应用数字技术,如数据分析和智能监测,教育者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方位跟踪和评价。技术赋能的劳动教育课程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育。项目式劳动学习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的另一重要形式,它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数字技术赋能高校劳动教育的未来发展路向

(一)技术革新:利用数字技术重塑劳动教育模式

为了有效应对数字技术带来的挑战并充分利用其机遇,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行动策略以重塑劳动教育模式。资源整合与共享是数字技术赋能劳动教育的基石;智能化教学工具的引入与应用是重塑劳动教育模式的关键;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的融合为劳动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教学体验。

(二)组织协同:校际共建劳动教育资源大数据库

构建跨校资源数据库成为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组织协同特别是校际共建劳动教育资源大数据库,我们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这一数据库的建设旨在整合、优化和共享各高校劳动教育资源为师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且高质量的学习材料与实践机会。

(三)环境适应:创建数字智能的劳动教育生态系统

创建数字智能的劳动教育生态系统是重塑劳动教育模式、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一环。这一生态系统的构建旨在通过数字技术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劳动教育提供一个更加开放、互动、高效的教学环境。数字智能的劳动教育生态系统内部主要包括智能教学平台、虚拟实践环境、数据分析与反馈系统以及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等核心组成部分。

数字技术为高校劳动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在价值层面,它促进了劳动观念与技能的双重提升,创新了劳动教育的工具与资料,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内容。从形态上看,数字技术引领下的高校劳动教育展现出人机协同的主体新特征、内容智能化拓展、空间虚实结合以及全息育人的实施方式。在行动策略方面,通过技术革新重塑劳动教育模式、组织校际资源协同共享以及构建数字智能生态系统等策略共同为高校劳动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清晰路径。因此,深化数字技术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持续探索与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尤妙娜(湛江科技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