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野:构建“唯才是举”全链条人才格局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11-19 19:3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新野县锚定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目标,以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为契机,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不断构建完善“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发展格局,为县域高质量高效率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靶向汇才聚智,点燃人才招引“强引擎”。坚持目标导向,探索全职引进、人才回归、项目合作等多渠道人才招引路径。聚焦产业需求,精准引才。围绕纺织服装、光电电子、智能玩具、食品加工等产业,瞄准“高精尖缺”,建立人才需求目录,科学设定引才岗位,着力在高端装备制造、现代金融和新兴产业领域,引进一批产业领军人才、科技创新人才,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带产业,走好产才融合之路。凝聚乡贤能人,用心引才。打好“乡情牌”、“乡愁牌”,深入挖掘在外人才富矿,持续实施“在外人才回归行动”,全面开展“迎老乡、回故乡、见家乡”活动,推动优秀在外创业人才回哺家乡、建功立业。坚持柔性合作,双向引才。持续加强柔性引才力度,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高效对接。实施“借脑借智工程”,鼓励企事业单位采用聘任首席专家等形式开展学术交流、技术服务,真正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

分类施策培育,厚植人才涵养“新沃土”。健全人才成长培养体系,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谋划培养人才。建强产业发展核心链。围绕“一极一节点三城”发展定位,聚焦纺织服装、光电电子、智能玩具三大主导产业链布局人才培养链,注重“产”与“学”、“学”与“用”、“技”与“术”的深度融合,畅通人才发展培养路径。守好乡村振兴主战场。推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地”的培养模式,鼓励引导“豫绿蔬菜”“裕康面业”等农业龙头企业等,把种养基地打造成教育示范基地,不断壮大“土专家”“田秀才”队伍。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三下乡”活动,加大对致富带头人等优秀人才的培养力度,重点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能带动的复合型人才。搭建民生福祉大舞台。统筹抓好教育、医疗、涉农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探索推行“银龄送学、送医、送教”行动,深入实施人才共育模式,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强化机制保障,营造拴心留人“软环境”。坚持用心用情,突出关心关爱,持续优化人才发展良好环境。健全管理服务机制。优化组建县人才服务中心,配足配优专职工作人员,压紧压实人才工作成员单位主体责任,推动县处级领导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让人才管理服务更加高效。加强政治引领吸纳。持续开展专家人才党建展览馆观摩活动,增强各类高层次人才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搭建人才参政议政、人才交流联系平台,对品行过硬、表现优秀、业绩突出的积极吸纳到“两代表一委员”中来,切实让各类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优化人才激励政策。出台“新野英才工程”2.0升级版,优先保障人才经费投入,落实高层次人才奖励补贴、子女入学和配偶就业等政策待遇,持续开展“回创之星”“拔尖人才”推荐评选工作,大力倡树宣传先进典型,着力激发各类优秀人才创新活力。

创新用人模式,激发干事创业“内驱力”。坚持以用为本,用当适任、用当尽才,做到人岗相应、以事择人。激活人才创新动能。打破论资排辈思想桎梏,把优秀青年、年轻干部等人才选派到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基层治理的“最前沿”,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才成长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打造创业服务平台。搭建人才施展才华舞台,积极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星创天地和省市级众创空间,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有机融合,实现“科技引领发展,项目支撑转型”的良性互动,切实把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健全完善全方位人才评价体系,采取能力测试、绩效考核、职业倾向分析研判等方式,全面了解各类人才专长及发展潜力,为精准匹配岗位提供数据支撑,把专业人才调整到专业岗位上,形成“优苗精培”用人导向,达到人岗“深度适配”。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