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1月4日电(记者韩靖岩):在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旧县街道的广袤田野上,一片片绿油油的苦荞作物随风摇曳,如同绿色的波浪,荡漾着生命的活力。这片曾经因烤烟而闻名遐迩的土地,如今又因“烟叶+N”的种植模式,特别是烟后作物苦荞的引入,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烟农杜康琪的故事尤为动人。他通过科学轮作,不仅实现了个人经济效益的提升,更带动了整个旧县街道烟农的转型增收,成为了当地农业现代化的典范。
杜康琪是旧县街道一名普通的烟农,也是“烟叶+N”种植模式的受益者之一。多年来,他依靠种植烤烟为生;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他逐渐意识到单一作物种植的风险。正当他为未来的生计犯愁时,旧县街道推广的“烟叶+N”种植模式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这一模式鼓励烟农在烤烟采收后,利用闲置的土地资源,种植其他经济作物,以实现土地的多元化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苦荞作为马龙的一项传统产业,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马龙区生产加工的苦荞粉和荞丝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深受省内外消费者的好评。随着市场消费结构的调整,苦荞不仅作为粮食,更被视为一种健康保健食品,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苦荞的衍生产品种类繁多,不仅有荞面、荞丝等传统食品,还可以制作成糕点、面条、饲料和保健荞枕等多种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旧县街道具有种植苦荞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区位优势。苦荞生长周期短,一般为2到3个月,且投入少、经济价值高。据了解,每年9月到10月,当烤烟采摘完毕后,农户们都会在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帮助下,及时种上苦荞。这一举措不仅有效利用了土地资源,还给烟农们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收益。
为提高当地苦荞的种植水平,马龙区将苦荞产业发展列入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并制定了相关种植技术规范。政府不仅免费发放种子,还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烟农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机耕机播、统一施肥标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播种时间,马龙区成功打造了一批苦荞种植样板田,有效提高了苦荞的整体种植水平。
与此同时,马龙区还拥有品康公司和康德圣公司两家较大的苦荞加工企业,年加工量可达3万吨以上。这些企业在保证苦荞销售的同时,也满足了企业对苦荞原料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苦荞产业的发展。
杜康琪是这一模式的忠实实践者和受益者。他感慨地说:“烟荞轮作真是好啊!今年9月份采完烤烟后,在区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我家种植了15多亩秋荞,长势喜人。目前正在收割,预计产量可达2,700多公斤,可增收13,500元。”这一成果让杜康琪对苦荞种植充满了信心,也让他看到了农业转型的希望。
马龙种植的苦荞因品质优良、口感纯正而备受消费者青睐。每当苦荞成熟季节来临之际,总有大量收购商慕名而来,争相抢购。而“马龙荞丝”更是马龙土特产的一张亮丽名片,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杜康琪的成功经历不仅让他个人受益匪浅,更激励了周围的烟农纷纷加入到“烟叶+N”的种植模式中来。在他的带动下,旧县街道越来越多的烟农开始尝试在烤烟采收后种植苦荞、蔬菜等作物。这一转变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复种指数和粮食生产能力,更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致富。
据统计,2024年马龙区苦荞种植规模已达5万亩左右,样板示范田达到5,000亩,预计实现产值4,500余万元。这一成果不仅得益于“烟叶+N”模式的推广和完善,更离不开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的支持和引导。
在杜康琪的带动下,旧县街道的烟农们逐渐实现了从单一作物种植向多元化种植的转变。他们通过科学轮作和合理布局,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同时,他们还积极学习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种植水平和管理能力,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苦荞的种植不仅为烟农们带来了经济上的实惠,更激发了他们对于农业未来的无限憧憬。杜康琪和他的乡亲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他们通过科学种植和合理利用资源,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